
都說“全國黃鱔看湖北”,黃鱔養殖是湖北水產龍頭之一。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在湖北,大量養殖戶都感覺到根本養不起黃鱔,并紛紛退出黃鱔養殖行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湖北省的黃鱔養殖面積與2013年相比,至少下降了30%。
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養殖戶們又該如何突破黃鱔養殖的瓶頸呢?
在湖北荊州區紀南鎮的董場村,記者走訪了一圈后發現,這個曾經的黃鱔養殖大村,如今已經很難再見到成片的網箱了,黃鱔養殖戶也所剩不多。養殖戶張紅介紹,她家的黃鱔養殖規模比過去減少了一大半。
張紅:以前家家戶戶都有,就是多少的問題,有的租十幾畝的都有,現在我們這種小規模的都少得很。
湖北省是黃鱔養殖的主產區,省內的黃鱔養殖主要集中在仙桃和荊州,兩市總產量大約占到全省黃鱔產量的一半。今年,荊州市的黃鱔養殖面積是25.2萬畝,養殖戶有2萬多戶,比去年至少減少三千多戶。而在仙桃,2014年黃鱔網箱養殖面積為11.37萬畝,網箱240萬口。今年,仙桃市黃鱔網箱養殖面積下降20%。仙桃市水產局副局長蔡敏:
蔡敏:受2014年市場風險的影響,今年黃鱔養殖面積有所下滑。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湖北省黃鱔養殖面積有54.3萬畝,從仙桃和荊州兩個主產區來看,相比2013年,今年湖北省的黃鱔養殖規模,至少下降了30%。
黃鱔養殖曾經給湖北養殖戶帶來豐厚的利潤,而如今大量黃鱔養殖戶無奈轉行。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記者了解到,養殖成本增加是原因之一。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鎮的董場村養殖戶羅成虎介紹,這些年來,湖北省的養殖戶需要從安徽、江西和省內的黃岡等地進野生黃鱔苗。而野生資源是有限的,這導致黃鱔苗的數量越來越少,價格逐年攀升。不僅如此,網箱和飼料成本也都在抬升。
羅成虎:進種就要三十塊錢,以前只要十幾塊錢,增加了一倍。以前飼料75一袋,現在115一袋。魚以前幾毛錢,現在魚一塊五。
成本增加,利潤卻在減少。羅成虎說,被稱作“軟黃金”的黃鱔,在2012年達到價格的最高位,每斤可以賣到近五十塊錢。但是到了2013年,黃鱔價格暴跌,有的地方甚至跌破了每斤20塊錢。
羅成虎:以前賺一萬多塊錢,現在行情不好,虧一萬多塊錢,懸殊就是隔這么多。
黃鱔價格暴跌,打擊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對于大多數散戶來說,他們抗風險的能力差,更加經不起折騰。羅成虎算了一筆賬,2014年,他喂了一千多斤鱔魚,成本大約2萬6千元。可當年黃鱔上市時的賣價,居然比苗種的進價還低,加上遭遇病害,最后只收了800來斤黃鱔,辛辛苦苦大半年,僅收回1萬6千元,足足虧損了一萬塊。因為效益不好,村里很多人都選擇了放棄。
同時,這些年來關于黃鱔的謠言層出不窮。有說養殖戶通過添加避孕藥,給黃鱔催肥的;有說吃黃鱔容易感染寄生蟲,導致人腦癱的。農業部首席黃鱔專家 楊代勤介紹說,盡管這些說法都被證明是不折不扣的謠言,但養殖戶因此造成的損失卻無法挽回。
楊代勤:消費市場有一些影響,第二,市面有一些謠言,說大黃鱔是喂避孕藥的。
黃鱔養殖這個農民曾經的致富法寶是不是真的就失靈了呢?實際上,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黃鱔養殖只是悄然在發展模式上發生了蛻變。仙桃市西流河鎮土坑村養殖戶王營兵養殖黃鱔已經有十多年了,從剛開始的一百多個網箱,發展到現在有了兩千多個網箱。他還加入當地黃鱔養殖專業合作社,進行苗種繁育,今年的黃鱔產量有了明顯提升。
王營兵:其他地方的產量沒提起來,基本上都是三十多斤,不好的話二、三十斤都有,我們的話基本上都是40多斤。
2014年雨多晴少,對于喜歡高溫的黃鱔來說是個災年,很多養殖戶出現虧損,紛紛退出市場。去年王師傅雖然略有虧損,但他對今年行情還是充滿了信心。
王營兵:今年效益好多了,苗種損耗少,價格又漲了,氣候也好。
記者從仙桃市水產局了解到,受這幾年市場及苗種因素影響,仙桃市的黃鱔網箱養殖面積下降了20%,但虧損大的多是一些散戶,在幾個黃鱔養殖專業合作社里,養殖戶們基本上挺過了難關。仙桃市西流河鎮國兵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童國兵:
童國兵:一口箱虧500以上,甚至有的虧800。我們這里好一點略有賺,差一點虧200,一般以持平為主。
據記者了解,仙桃市先后在西流河、張溝、郭河、楊林尾等地,建立了多個專業合作社,擁有黃鱔養殖合作社的數量居全國之最。合作社采取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統一標準化生產、統一管理的發展模式,最大限度實現養殖戶抱團發展。仙桃市水產局副局長蔡敏:
蔡敏:對來源進行集中采購,定向實行外銷,這樣共同抵御市場風險,有效抵御了去年今年市場比較低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