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豚味美卻有毒,國家雖明令禁食,無奈這種食俗根深蒂固,屢禁不止。清光緒《潮陽縣志》對此是這樣記載的:“河豚,土人謂之乖魚,象其形也。味甘腴,人爭嗜,然間有毒,能殺人。”說來慚愧,我也像很多喜歡河豚的潮汕人一樣屢屢以身犯險試味。當然“犯險”之說可能有些言重了,經常吃河豚的人,很可能一點都沒有“拼死”的感覺。
河豚也美麗河豚體內有氣囊,遇到危險便會吸氣膨脹。潮汕人將其稱為乖魚,就是挺肚魚的意思。
去年我陪外地媒體的記者到達濠采訪,看見市場路旁到處有人在賣那種叫“青乖”的河豚,一問每斤才5元錢,實在是太便宜了。后來我們經過蘇州街時,在一家藥鋪門口看見一位中年婦女赤腳坐在門第上正用舊剪刀在收拾河豚,一付悠然自得的樣子,那里有半分的緊張了?
潮汕人吃河豚,與長江流域的河豚文化是有些不同的。原來河豚屬于那種洄游性的魚類,河豚的毒素也不像毒蛇那樣與生俱來,而是在每年春天進行生殖洄游時為了保護后代才通過攝食產生的。潮汕人因為祖祖輩輩生活在海邊,對河豚有更深切的了解,他們主要是在夏秋河豚無毒或少毒的季節吃食,到了“打春”多毒的季節就不吃了。相反地長江流域的人平時沒見著河豚,到了春天,看見成群的河豚游到河里來,以為是天賜的恩物,還說什么“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北宋梅堯臣詩),殊不知這時河豚溯河產卵,毒性最大,最吃不得。這種差異當然會產生不同的河豚文化:潮汕人吃河豚是認為這個時候的河豚無毒,煮時連肝、眼等部位都沒有去掉,還當成是普通魚類來食,很講究火候;長江口的人吃河豚多數是抱著“拼死”的壯烈心態,將死生大權交給廚師,煮時要燒很久,以為能夠去毒,還要讓廚師試吃。
當然潮汕人吃河豚還有其他很多講究,比如主要是吃據說是無毒的新鮮青乖(暗鰭腹刺鲀)。吃乖魚最好是吃手釣會游水的,退一步也要吃新鮮的,以確保萬一遇到毒乖時毒素沒有來得及從有毒部位向肌肉等可食部位擴散。
至于烹飪的方法,達濠一帶多將青乖與芹菜、姜絲、辣椒一起烹煮,海門一帶則喜歡加入酸梅同煮,味道也很不錯。我和林自然大師則講究一些,常用雞湯和芹菜段、辣椒絲清煮,如果火候控制得準,極其鮮嫩美味,稍老則味同嚼蠟。我們還喜歡將青乖先用鹽水腌制入味,再炊成“魚飯”,涼后放入冰箱,使形成一層玻璃凍,這樣吃起來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