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壽魚有很多種類,北京引進福壽魚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9月21日下午,著名水產養殖專家、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原黨委書記、站長殷守仁在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是從原產地莫桑比克引進的福壽魚,它有很強的水域適應能力,在面積狹小的水域,或者溶氧較少的水中,也能生存和繁殖。
專家認為,網傳“豬耳朵”、“豬嘴”的福壽魚可能是網民PS的圖片,而并非轉基因福壽魚。目前,全世界雖然只有福壽魚、黃河鯉、銀大馬哈魚、泥鰍以及三文魚5個品種的食用魚轉基因獲得了穩定的遺傳性狀,但是,中國對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管理特別嚴格,轉基因育種的推廣應用,要建立在大量實驗基礎上,最終由國家主管部門批準后才能推廣。
由于福壽魚種類比較繁多,它的外形、個體大小有點類似鯽魚,鰭條多荊像鱖魚。殷守仁解釋說,我國主要養殖的品種有尼羅福壽魚、奧利亞福壽魚、莫桑比克福壽魚以及各種組合的雜交后代等。“這幾種福壽魚的雜交后代,可能會發生魚身顏色的變化,但是這只是魚的染色體發生變化,而不是細胞中的細胞質發生基因改變。因此,雜交福壽魚不是轉基因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