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譽為“中國黃鱔之都”的仙桃市,黃鱔占據上海銅川水產大市場62%的市場份額,具有定價話語權。全市黃鱔網箱養殖面積11.37萬畝,網箱240萬口,黃鱔養殖戶1.1萬戶,黃鱔養殖從業人員2.67萬人,黃鱔產業成為仙桃市漁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
從1992年開始,仙桃漁民開始探索水泥池養鱔、稻田養鱔等不同黃鱔養殖方式,最后成功摸索出精養塘網箱養鱔,實現黃鱔產業第一次飛躍。從2003年開始,仙桃漁民又開始探索黃鱔“兩年段”養殖,實現錯峰銷售,漁民收入成倍增長,實現黃鱔產業第二次飛躍。從2012年開始,仙桃市和科研院所合作,引智借智,開展黃鱔仿生態苗種繁育技術攻關,在技術方法上采取有土繁育和無土繁育“兩條腿走路”的方式,經過近4年的不斷探索,攻克了黃鱔苗種繁育這個國際性難題,黃鱔苗種人工繁育技術基本成熟,仙桃市黃鱔產業迎來第三次飛躍。
一、繁育規模逐步擴大
近3年,仙桃市通過開展專題培訓、集中參觀、教授指導、相互交流等活動,廣泛發動養殖戶開展黃鱔苗種繁育。通過黃鱔繁育大戶的示范帶動,打消養殖戶懷疑觀望的心理,開展黃鱔繁育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開展黃鱔繁育的養殖戶由2012年的2家發展到99家,繁育面積由不到100畝擴大到1521畝,繁育網箱由1980口增加到146260口,年繁育黃鱔苗4807萬尾,每口網箱平均產苗328尾。西流河衛祥合作社2015年投資1900萬元,建設了占地1000畝的黃鱔苗種繁育場,并計劃到2017年發展到5000畝,苗種產量1.8億尾,打造全國最大黃鱔苗種繁育基地。目前,仙桃市已形成一點(西流河衛祥合作社)一面(張溝鎮)黃鱔苗種繁育區域,大規模集中繁育與小規模自繁自育同步推進。
二、繁育模式不斷創新
近幾年,仙桃市許多養殖戶自發自愿、因地制宜探索開展黃鱔繁育,共摸索出4種不同的有土仿生態生產模式:分別是以陳頃才為代表的稻田有壟模式、以張金甫為代表的池邊埋箱模式、以喻倫勁為代表的稻田間作模式、以西流河易衛祥為代表的稻田無壟模式。這幾種模式適用于不同基礎條件和生產規模的養殖戶。大規模集約化的生產基地宜采用稻田無壟模式,這樣節約用地;有稻田的小規模養殖戶宜采用稻田低壟模式,這樣產出效率較高;無稻田的養殖戶宜采用池邊埋箱模式,充分利用魚池邊坡土地埋植網箱開展生產。這些因地制宜的生產模式充分展示了仙桃市漁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
三、繁育技術逐漸成熟
黃鱔仿生態人工苗種繁育有許多關鍵環節,從繁育地點選擇、親鱔及鱔苗培育池建設,到親本選擇及培育、產卵繁殖孵化、鱔苗分離及培育,再到秋冬管理,每個環節都需要勤于思考、精細操作,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原仙桃市水產局局長劉立棟,多年來躬身踐行黃鱔苗種繁育,四處學習考察各地做法,積累了大量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在親本和幼苗培育方面有自己獨到的成果。有的養殖戶很善于創造性解決問題,鳳凰村養殖戶陳頃才實行親本精準配對,每個網箱可產苗近500尾,很多網箱達1000多尾;養殖戶張金甫家里沒有稻田,就在魚池周邊挖土埋植網箱,做到繁育、培苗、成鱔養殖三位一體,鱔苗生長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為實現“千家萬戶、自繁自養、自給自足”的目標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模式。仙桃市水產局經常性地組織養殖戶開展集中座談,相互參觀繁育基地,加強養殖戶之間的橫向交流,相互取長補短,有力推進了仙桃市黃鱔繁育技術的提升。
四、繁育效果日益明顯
通過近幾年的技術攻關,仙桃市解決了黃鱔苗種出苗量不穩定的問題,每口網箱的產苗數量穩定在300-400尾,有的甚至高達1000尾。同時,人工仿生態繁育的苗種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如1個6平方米的網箱,如果投放外地購買的苗種,需要700-800元成本,并且成活率低,風險大,而投放本地人工仿生態繁育的鱔苗綜合成本則不到200元,節約成本500元以上。西流河衛祥合作社,以前每到黃鱔投苗時節都要到外地購買野生苗種,苗種價格高,質量沒有保障,極大地影響了養殖效益。今年,該合作社成功繁育苗種3500萬尾,可供應1.1萬口網箱養殖,相對于外地購買苗種可節約成本500萬以上,極大地提高了黃鱔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