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鳡魚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如果攝食正常,一齡個體體重在1.0—1.5千克之間,兩齡個體3.5—5.5㎏,三齡個體7.5—11.0㎏,四齡個體可達15.0—20.0㎏。
性成熟以后,體長還在持續增加,最大個體長達2米,重可達60千克。通常雄魚三齡達性成熟、雌魚四齡性成熟,野生狀態下,親魚4-6月產卵,人工繁殖一般在5月份進行。鳡魚卵為漂浮性卵,吸水膨脹后要隨水漂流完成發育。體長一米的成熟雌魚懷卵量可達50萬粒。
鳡魚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養殖兩個群體的多態位點比率和Shannon's 指數分別為21.95%、17.07%,0.0724、0.0426。基因分化系數Gst和Shannon's 指數估算分析均顯示兩個鳡魚群體之間出現一定遺傳分化。鳡魚UPGMA 系統樹有較明顯的歧化,表現出一定的遺傳趨異。
6對AFLP 選擇性引物在兩個群體47個個體中,共擴增出313個位點,多態位點47個。鳡魚野生和野生F1 代人工養殖兩個群體的多態位點比率為13.42%、8.31%,Shannon's 指數為0.0544、0.0320;前者遺傳多樣性較后者略高。
基因分化系數Gst和Shannon's 指數分析均顯示兩個鳡魚群體之間出現一定遺傳分化。鳡魚UPGMA 系統樹有分支且依據群體分別聚類,表現出一定的遺傳趨異。
結果分析表明,鳡魚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貧乏;野生F1 代人工養殖群體尚未形成自己獨立的遺傳結構,但兩個群體間已經產生了一定的遺傳分化,經過較多世代的人工繁育有可能形成自己獨立而穩定的遺傳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