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鯪魚魚苗池長方形,面積1.5~3畝,水深1.2米左右為宜。土質(zhì)壤土為好,塘堤牢固,不漏水;池底平坦,淤泥適量,無水草叢生;選擇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水質(zhì)清新,不含毒質(zhì),魚池向陽,光照充足的地方。在放苗前5~10天,可用生石灰,茶粕和漂白粉等毒塘。
毒塘的次日,投放大草(一般是營養(yǎng)豐富,葉汁多,纖維少、容易腐爛的常見菊科植物)400~500千克漚肥,施放大草時,可在池邊堆成長條狀,以150千克左右為一堆。幾天后,將草堆翻洗,使分解出來的有機物質(zhì)擴散到全池水中,約7~10天后,將草渣撈出。
鯪魚培育池水色切勿過濃,清淡些為宜,或放“食水鳙”視其浮頭情況作為水質(zhì)肥瘦的指標(biāo)。一般在毒塘7~10天后可放魚苗,每畝放養(yǎng)30萬~40萬尾。
鯪魚放苗后每3天投放大草1次,每次每畝投放150~200千克,并從第3天開始投放花生麩,米糠等商品餌料,每天每萬尾投喂0.1~0.3千克。每天早、晚巡塘1次。
觀察水色變化和魚苗的動態(tài),以決定施肥、投餌的數(shù)量及是否加注水等。經(jīng)1個月的培育,便可出塘。魚苗出塘前1,2天拉網(wǎng)“鍛煉”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