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光粼粼漁歌亮。 8月15日,巢湖開湖捕撈銀魚。
這是依湖而生的巢湖漁家人一年中的黃金季節。被譽為“魚中皇后”的巢湖銀魚此時開始大量收獲。
據了解,巢湖目前每年有5個漁汛期,分別是6月夏季捕撈蝦籠汛、8月毛銀魚汛、9月蝦籠汛、10月絲網捕大魚汛和11月蝦扒汛。由于6月的蝦籠汛是一次特許魚汛,全年真正的開湖捕撈是從每年的毛銀魚汛開始的。
8月15日至9月18日的毛銀魚汛中,巢湖每天有近2000艘漁船在勞作。“一艘漁船在開湖期內,每天10小時可捕撈近4000斤的銀魚。”
上世紀80年代,巢湖銀魚的產量徘徊在兩三百噸左右。1996年,巢湖銀魚的產量曾經出現過169噸的低產值。隨后,巢湖市當地漁政管理機構采取了增加產量的辦法,取消了春季的銀魚捕魚汛期,并在巢湖中放養魚苗,隨后銀魚產量逐年遞增。巢湖市漁業管理局同志介紹,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012年銀魚產量增長到了400噸,“雖然今年的數據還無法統計,但預計今年的產量應該與去年持平,至少也是400噸。”
然而現實和理想相悖。在產量達到歷史上的高峰之時,巢湖的銀魚品牌卻面臨喪失之痛。
被譽為“魚中皇后”的巢湖銀魚,一直是巢湖著名的湖鮮產品。上世紀曾遠銷至日本,東南亞,港澳等地,也創出了幾個知名銀魚品牌。可到了21世紀,曾持有這些品牌的企業相繼消失,這些馳名海外的品牌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巢湖岸邊的銀魚加工業,盡是漁民單個捕撈、小加工企業的天下,沒有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產出的銀魚也只供應國內市場。
現狀
銀魚雖好品牌少人知
由于6月的蝦籠汛是一次特許漁汛,全年真正的開湖捕撈是從每年的毛銀魚汛開始的。
8月15日開始,兩千多艘漁船,進入湖面,開始捕撈毛銀魚。在毛銀魚汛中,毛魚和銀魚一起捕撈。一般銀魚的捕撈從凌晨4點開始,漁民們打魚最佳的時間點主要是早晨和傍晚,因為這個時段銀魚出來活動,浮在水面附近,便于捕撈。8月16日開湖的第二天,一艘漁船在10小時內就捕撈了近4000斤的銀魚,預計今年的總產量應該與去年持平。
記者了解到,盡管每年巢湖出產數百噸的銀魚,但巢湖銀魚的品牌卻是一個難以跨過去的坎。巢湖銀魚在捕撈后,其加工規模過小,品牌營銷意識不足,使得巢湖銀魚的品牌遠不如其他省份銀魚產品知名度高。
超市難見網上也不多
本土的銀魚市場上,產自巢湖的銀魚產品少之又少。
記者在周谷堆批發市場發現,盡管銀魚漁汛已經開始十多天時間,可市場上巢湖所產的新鮮銀魚產量并不高,大部分銀魚批發商家只有盆內少量新鮮的銀魚,每盆也只在10至20斤左右,新鮮銀魚平均每斤售價在12元左右。
在合肥本地超市內,也很難見到本土生產的品牌銀魚干,超市內所售的銀魚干產地大多為山東、江蘇。記者只在潛山路上一家巢湖特產專賣店內,發現了產自巢湖的銀魚干。
在淘寶網上,記者搜索發現,巢湖銀魚干的銷售商只有十幾家,最近三個月銷售額最高的一家商家,僅有20筆銷售記錄,反觀太湖銀魚,網上銷售量上百的商家比比皆是。
往昔
曾有過響當當的牌子
安徽省巢湖管理局農林水產處的工作人員王樹榮說,巢湖銀魚的產業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輝煌。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巢湖銀魚曾經依托巢湖岸邊的大型中廟冷凍廠,出現過“銀龍”、“巢湖”等自主銀魚品牌,響及一時。
當時巢湖中廟有一個大型冷庫,出產的“銀龍牌”成為早期巢湖銀魚的標志品牌。那時,“銀龍牌”銀魚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并且按照國際市場的標準進行嚴格生產,銀魚產品中不能有一點雜質,一時間巢湖銀魚出口海內外,成了高品質銀魚的代名詞。
王樹榮回憶,當時每年巢湖銀魚生產量達三四百噸,經過冷凍廠加工保鮮投放到市場上,在當時可謂是產量驚人,在國內銀魚市場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探因
掛外地牌出口埋禍根
其實,在巢湖銀魚發展的早期歷史中,就有著品牌的先天不足。據王樹榮介紹,巢湖銀魚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出口時,甚至沒有自己的注冊商標,巢湖銀魚一度掛在“太湖銀魚”的品牌之下。
上世紀80年代,巢湖銀魚開始出口外銷,但出口的商品必須有一個注冊商標,當時在國際上注冊一個商標需要五萬美金,卡住了巢湖銀魚的品牌之路。當時因缺乏資金并沒能給巢湖銀魚注冊品牌,但由于出口的需要,產自巢湖的銀魚只能掛在“太湖牌”銀魚的名號下出口外銷。盡管當時巢湖銀魚遠銷海內外,可消費者并不知道那碗中晶瑩剔透的銀魚是產自巢湖,巢湖銀魚的熱銷卻給“太湖銀魚”品牌做起了嫁衣。
曾靠著加工“銀龍牌”銀魚聞名的巢湖中廟冷凍加工廠,在2003年進行了企業改制,廠房被拆遷,加工機器被賣出,“銀龍”品牌也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沒有了銀魚加工的龍頭企業,巢湖銀魚加工就開始成了小加工廠的天下。如今巢湖岸邊大約有幾十家小型冷凍加工廠,生產規模小、產品品質不一。
在巢湖捕撈毛魚、銀魚的漁船就有2000只左右,產量也不少。但這些銀魚在送往岸上后,主要是以分散加工經營為主。小加工廠,銀魚年加工能力僅在1至2噸左右,大一點的加工廠也僅徘徊在6噸左右。
據王樹榮介紹,小加工廠不僅生產規模小,還缺乏一體化流水線管理,更不用說創造知名品牌。產品只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銷售對象主要為周邊各大飯店和外地漁商,銷售地主要集中在合肥、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已經沒有了出口。
由于分散經營,不同的商家生產出的銀魚產品質量不同,使得廣大消費者在購買銀魚時無法正確地識別品質,也同樣給巢湖銀魚的銷售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深思
小廠很難抱團抗風險
巢湖銀魚的小規模經營,也使得漁民、銀魚加工廠無法抱團抵抗外來的銀魚市場沖擊。記者了解到,雖然合肥市設有一個官方性質的漁業行業協會,但漁民中目前還沒有自發組織的漁業產業協會。
袁永松是巢湖岸邊一名銀魚收購、加工者,他開了一個小型魚類冷凍加工廠。他告訴記者,銀魚的加工保存方式一般分為兩種:一是將原材料進行冷凍保鮮,二是曬干的銀魚加工成包裝禮盒對外出售。他每天便是開著小船進湖收魚,收來魚后,賣給其余加工廠進行晾曬深加工,剩下的再進行冷凍加工。
袁永松說,由于收購的銀魚價格都是隨著市場上的價格浮動而變動的,一般在每斤6元左右。由于去年的銀魚價格較低,他利用冷凍的方式囤積了部分銀魚產品,準備今年年初禁漁期、銀魚價格較高時售出。但到了禁漁期,來自江蘇、山東的銀魚一下涌入了合肥市場,壓得本地銀魚的價格無法抬頭,他賠了一大筆錢。
巢湖銀魚怎樣創牌子
“巢湖銀魚的產量已經上去了,但品牌還有待提高,需要龍頭企業的支撐。”王樹榮說,目前巢湖的漁業養殖經驗逐漸趨于成熟,在湖北衡澤、河南平頂山都有巢湖銀魚的育苗基地,為巢湖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可是目前巢湖銀魚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的支撐,分散的小規模企業經營方式,成為巢湖銀魚產業發展的絆腳石,無法打造好屬于巢湖自己的響亮漁業品牌。因此,在完善銷售市場流通體系的道路上,巢湖銀魚的品牌打造、市場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