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蟶子下海 一月"搶灘"3000余畝
近日,膠州市九龍街道辦事處東營村的養殖戶們開始忙碌起來。因為,從福建涵江引進的縊蟶蟶苗經過長途運輸后,必須趕在落潮之前撒下海。昨天,記者乘坐漁船跟隨養殖戶來到養殖灘涂,實地探訪蟶苗放養全過程。漁業部門表示,膠州養殖海蟶大約3000余畝,一月內將投放蟶苗60多萬斤。縊蟶的生長期為一年,預計去年放養的蟶苗將在6月份開始上市。
搶在落潮之前撒苗
昨天清晨7時許,記者來到膠州東營碼頭時正趕上大潮,一輛集裝箱貨車停在碼頭中間,十多名漁民將車上的保溫箱往船上搬。“趁著現在漲大潮,大伙快點搬,要不然來不及放苗了。”養殖大戶鄭清濤不停催促著干活的漁民。
據鄭清濤介紹,這些蟶苗學名叫縊蟶,是從福建涵江運過來的,運輸兩天兩夜后才到膠州。為了防止蟶苗死亡,他們在保溫箱底放上冰塊,集裝箱內保持恒溫。如果打開其中幾箱沒有發現蟶苗死亡現象,就要趕緊搬上船。趁潮水沒完全退去之前,將蟶苗運到養殖灘涂,再由人工均勻撒在灘涂上,如果在潮水退去后撒下蟶苗,根本無法成活,只好等到下一次潮水時投放,而那時恐怕蟶苗在保溫箱里會因缺氧死亡。
“女投手”是主力軍
蟶苗裝滿船后,記者跟隨鄭清濤的漁船立即出發,駛向養殖區域。航行大約三十多分鐘到達目的地。此時正好趕上退潮,遠遠看到三十四名漁民用一種名為推子的工具,單腿跪在推子后側,另一條腿蹲地,在淺灘涂上快速地滑行。記者注意到,前來放苗的漁民以婦女為主,每人從船上領到兩箱蟶苗后,放在推子上一字排開,隨著鄭清濤的一聲令下,大伙趟著海水將蟶子苗均勻地撒在灘涂上,借著褪去的潮水,將蟶子埋進淤泥里。在接下來的兩個多小時,經過大伙的共同努力,上百畝灘涂成功放苗。
“為了防止蟶苗被沖走,放苗前還要專人挖埂攔截,蓄上一些水防止暴露在外的蟶苗被陽光暴曬。 ”鄭清濤說,養殖蟶子的風險很大,稍有不慎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放蟶苗必須在落潮前進行,水深在二三十厘米最佳,如果放苗時風大、潮水大,風險也很大,撒下的蟶苗有可能在落潮時被沖走,即使及時起埂攔截,沒被沖走也會堆積在一起,太密集了也容易造成死苗現象。

一畝收益萬元以上
“養殖海蟶比種地可累多了,很多工序機械代替不來,完全靠人工來完成。”鄭清濤說,正月十五過后,他們就開始忙活起來。先要插桿整灘,將養殖灘涂整理成寬四五米、長約五六百米的池子,便于養殖管理,放苗時還需要起埂蓄水,這些都需要人工進行勞作。有些活都是在落潮后進行,如果干得慢的話,要是漲了潮只能干瞪眼。
鄭清濤說,今年的蟶苗比去年漲了不少,每斤價格達到20多元,每畝灘涂大約需要投放200多斤。因為育苗場每天的產量有限,每天發來的蟶苗僅能投放一兩百畝灘涂,每次的運費大約需要一萬多元。 “養殖海蟶雖然辛苦一點,但效益比養殖蛤蜊高很多,每畝至少能賺上萬元。”宋清濤說,縊蟶養殖期為一年,畝產約有2500斤,收購價格是12元左右,除去種苗、油料和人工等費用,每畝至少收益上萬元。
去年放養的蟶子6月份開始捕撈
“在清明節前后,膠州3000畝蟶苗將陸續放養完成,去年放養的蟶苗將在6月開始捕撈。”膠州海洋與漁業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縊蟶通稱“蟶子”,又稱蜻,由殼頂至腹緣近中央處,有一道傾斜的內陷溝,稱內縊溝,故因此得名。膠州可供養殖的灘涂約有2萬多畝,蟶子養殖面積約為3000余畝。
另據介紹,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膠州就有漁民嘗試養殖海蟶,由于當地水溫在冬天非常低,不適合培育蟶苗,蟶苗都是從南方引進。工作人員說,南方沿海城市育苗的企業有很多,但只有福建涵江的縊蟶蟶苗最適合膠州灣生長,由于個大殼薄,肉質肥滿,湯汁清甜醇美,每年到了收獲季節,外地客商紛紛前來收購。另外,縊蟶的生產期為一年左右,去年放養的蟶苗將在6月份開始挖捕,一直持續到10月1日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