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鱘的營養需求
①蛋白質。中華鱘是肉食性魚類,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要蛋白源。中華鱘飼料中蛋白質的適宜含量和最適含量已經通過一些營養學試驗進行了初步研究。通過蛋白質梯度飼養法,以增重率為主要評價指標得出,中華鱘飼料蛋白質適宜含量范圍為35%-49%;采用正交試驗法,用生長比速結合蛋白質效率和飼料系數為評價指標,篩選出中華鱘最適生長的飼料蛋白質含量為40%。
蛋白質需求量亦受蛋白源品質的影響,魚類攝取的蛋白質要在體內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再重新組成體蛋白。因此并非所有的蛋白質都能被中華鱘吸收利用。研究發現,中華鱘被投喂以酪蛋白為主的飼料時,攝食、生長、存活率均很低,而以白魚粉為主的飼料則增重明顯,攝食旺盛,存活率高。構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魚類自己只能合成12種,有10種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從飼料蛋白質中攝取,所以魚類對蛋白質的需要,本質上是需要蛋白質10種必需氨基酸。目前中華鱘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資料還很缺乏,但是一些科學家從鯉、鯰等魚類的研究中發現,魚體必需氨基酸的成分與它們飼料中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有很高的相關性。因此我們可以用中華鱘魚體的氨基酸及蛋白質含量來粗略估計它們對飼料中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
②脂肪。魚類對脂肪的利用能力很高,脂肪的消化率與飼料效率均可達到90%,鱘魚可超過95%。脂肪吸收后一部分轉化為能量供鱘魚活動消耗;另一部分重新組合成鱘魚體內的脂肪積蓄貯存起來。從海里洄游到淡水的中華鱘親魚體內都積蓄了大量脂肪,親魚在淡水一年期間不攝食,完全靠體內的脂肪供應所需的能量并維持性腺的發育。研究表明,中華鱘幼魚飼料中脂肪的適宜含量為9%左右。當使用白魚粉為主要蛋白源的粉狀配合飼料時,飼料壓制成形前添加3%-6%的油脂對提高飼料效率和促進生長都有很好的效果。最適合中華鱘使用的油脂是魚油,其次為大豆油和玉米油。
③糖類。鱘魚對糖類的吸收是有選擇的,對葡萄糖、麥芽糖、半乳糖的消化系數可達95%以上,其次為α-淀粉和糊精(78%左右),對β—淀粉、果糖、纖維素消化不佳,吸收率很低或不能吸收。肉食性魚類飼料中糖類含量不能過高,否則會妨礙其他營養成分的消化和吸收;中華鱘飼料中糖類的適宜添加范圍為20%-30%。從以糊精為糖源,纖維素粉為纖維素源的正交試驗結果篩選出的中華鱘飼料中糖的最適含量為25.6%,纖維素的適宜含量為2%-4%。
④維生素和礦物質。目前鱘魚這兩方面的營養研究國內外都不多。一些研究結果未發現鱘魚有對維生素C和磷脂的需求;但發現鱘魚有對膽堿的需求,當飼料中膽堿的含量為0.2%-0.4%時,有促進生長、提高飼料效率的作用。鱘魚對礦物質的需求量也不清楚。目前在中華鱘飼料中添加市售復合維生素的量一般為1%-2%,復合無機鹽的添加量一般為1%~3%,膽堿的添加量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