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在乳山市海陽所鎮,提起宋劭軼,幾乎所有的養殖戶都知道。年紀輕輕的宋劭軼讓許多老養殖戶刮目相看的原因,是他有一身養殖牡蠣的過硬技術。
為方便在農村推廣漁業技術,乳山市海洋與漁業局今年在全市6個鎮的10個重點漁村設立了漁業技術服務站。目前,服務站的建設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為了給服務站配備技術人員,市海洋與漁業局從基層甄選漁業技術服務人員,在海陽所鎮,宋劭軼從眾多養殖戶中脫穎而出。
參加技術培訓“瞄準”牡蠣養殖
宋劭軼所在的南夼村是海陽所鎮一個小漁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里大部分村民靠出海打漁為生,祖祖輩輩都是漁民,宋劭軼也曾跟人多次出海。2006年,他看到別人外出務工掙錢,也準備出去打工。正在這時,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開始實施,乳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在海陽所鎮上舉辦了一期牡蠣養殖技術培訓。宋劭軼去參加了培訓,幾天下來,他對牡蠣養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家后,我就跟家人商量搞個牡蠣養殖。”當年,宋劭軼就承包了100畝的海域準備養殖牡蠣。
萬事開頭難,從牡蠣養殖前期準備工作開始,宋劭軼心里就沒底。于是,他向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漁技專家尋求幫助,技術人員聞訊后立即派出漁技專家到南夼村,手把手教宋劭軼養殖技術,從養殖筏架的間距到養殖籠的密度,專家全程跟進指導。當年,宋劭軼的牡蠣養殖廠就開始贏利。依靠海洋與漁業局的技術支持,他持續擴大養殖規模,牡蠣養殖規模現已達到上千畝,產值達到1500余萬元。“養殖牡蠣讓我賺得盆滿缽滿,我也與牡蠣就此結下不解之緣。”接受采訪時,宋劭軼高興地說。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養殖戶正在查看牡蠣的生長情況。
部門支持助他發展壯大
據宋劭軼介紹,他的牡蠣養殖之所以成功,除了與其艱苦努力有關,更離不開漁業科技的支持。“從我開始搞牡蠣養殖,市海漁局就指導我采用‘太平洋牡蠣筏式育肥養殖技術’養殖。”宋劭軼說。記者了解到,“太平洋牡蠣筏式育肥技術”是乳山市漁業科技人員和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牡蠣養殖技術及養殖方式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探索、研究和實踐,根據乳山海區和養殖生產情況,開辟的牡蠣養殖新途徑。宋劭軼在漁技專家的指導下,積極鉆研牡蠣筏式育肥養殖技術,使養殖風險大大降低,效益猛增,極大地促進了牡蠣養殖廠的規模化、科學化發展。
宋劭軼的牡蠣養殖廠做大做強后,積極為周邊牡蠣養殖戶傳授自己的養殖技術和經驗,帶領周圍漁民群眾發家致富。今年初,聽說村里要設立一個村級漁技服務站點,宋劭軼馬上向鎮漁技站申請報名,并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村級服務站點能夠設置在自己的養殖廠。“這樣我就可以及時獲取最新信息,并且‘名正言順’地為周圍的養殖戶進行技術服務。好技術,我愿與大家一起分享,共同致富。”宋劭軼說。經村級漁技站建設領導小組審核后,認為宋劭軼的養殖廠完全符合村級漁技站的建設條件,并予以批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宋劭軼從水中打撈出養殖的牡蠣。
從養殖大戶“變身”技術員
如今,宋劭軼不僅負責該村級服務站服務區內的牡蠣養殖生產技術指導、服務和培訓,還配合上級漁技推廣部門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并及時準確提供各類漁業生產信息和數據,為上級漁技推廣部門決策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據。
“這幾年,我與牡蠣結緣,從一名普通的漁民發展到南夼村牡蠣養殖大戶,從對養殖技術一竅不通到負責周邊牡蠣養殖戶的技術指導服務。”宋劭軼說,憑著自己對漁業養殖技術鉆研到底的勁頭,他依靠國家惠漁項目的扶持,成長為一名宣傳各項惠漁政策、為周圍養殖戶提供免費技術服務的養殖技術帶頭人,示范推廣先進養殖技術,提高周圍養殖戶的養殖水平,增加了漁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