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沽鯔淮鯉海中鯧”,鯔魚是大沽河一帶的特產,因肉質細膩異常鮮美,一直讓島城市民回味無窮,但之前數年受環境影響,鯔魚曾一度淡出人們的視線。
最近一段時間,讓膠州市民李先生興奮的是,大沽河經過治理后,水質有了很大的改善,曾經絕跡的沽鯔在大沽河內頻繁現身。昨天,李先生和他的朋友還發現沽鯔群,兩人經過一天的努力,釣回20多條沽鯔,一拿到市場上就被市民搶購。
記者來到李家河大集上看到,商販李先生售賣的鯔魚有20多條,最大的有三四斤重,最小的也在一斤以上,一些市民聽說是從大沽河剛釣到的野生鯔魚,紛紛掏錢購買,以每斤10元的價格,轉眼功夫一盆鯔魚就被搶購一空。
“這可是我們大沽河里很有名的特產鯔魚,體型與梭魚差不多,是我的朋友從大沽河膠州入海口附近釣上來的。 ”商販李先生說,鯔魚外型與梭魚相似,主要區別是鯔魚肥短,梭魚細長;鯔魚眼圈大而內膜與中間帶黑色,梭魚眼圈小而眼晶液體呈紅色。最近一段時間,他的朋友在大沽河垂釣,經常看到沽鯔群現身。前天,他和朋友去釣魚,再次發現了沽鯔群,沒想到第一竿就旗開得勝,這20多條沽鯔是他倆忙活一天的勞動成果。
水質改善“游子”回家
膠州東營碼頭的漁民宋先生說,大沽河入海口周圍三四十平方公里的鯔魚稱為“沽鯔”。早在三四十年前,那時候他開著剛剛改裝好的大馬力漁船,一網下去最多能撈四五千斤,后來越來越少,幾乎連個鯔魚影都看不見了。直到最近幾年,膠州灣水域的各項保護措施行之有效,沽鯔重新游回母親灣,重新游回大沽河。
據膠州營海漁業協會會長李義遠介紹,鯔魚又名烏支、九棍、葵龍、烏鯔和脂魚等,為雜食性,以食硅藻和有機碎屑為主,也食小魚小蝦和水生軟體動物。鯔魚是洄游性魚類,喜歡生活于淺海、內灣或河口水域,一般4齡魚(體重2公斤~3公斤)性腺便成熟,游向外海淺灘或島嶼周圍產卵繁殖。
鯔魚屬鯔科魚類,全世界鯔科魚類有70多種,中國沿海已發現20多種。鯔科魚類是常見的海產魚類,分布極廣,遍及熱帶、亞熱帶、溫帶水域。沽鯔對鹽度的適應范圍很廣,在海水、咸淡水中均能正常生活,有些種類能完全適應淡水生活,開春時和中秋節前后,是沽鯔一年中最為活躍的兩個時期。
近年來,隨著膠州灣水質的改善,尤其是大沽河經過治理后,河道水環境有了明顯改觀,也吸引不少“兩合水”老特產陸續“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