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牡蠣自然海區半人工采苗
(一)選好采苗區,設置采苗架
采苗場一般選擇風浪較小,潮流暢通,地勢平坦、沙泥質的灘涂,依采苗經驗附苗量穩定的低潮區中部(大潮干露時間1.5~2h)作為采苗區為宜。采苗床架高度控制在距底面50cm左右,放上殼串頂點不超過60cm,應趕在下海采苗前搭設好。
(二)掌握好采苗時間,及時投放采苗器
搞好采苗預報,從發現大量牡蠣排卵起進行拖網,檢查幼蟲發育程度和數量變化,一般每立方水體中含25~60個殼頂后期幼蟲,水溫在22~27℃,可達生產上附苗密度要求(采苗時間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
根據下海采苗時間,及時投放殼串采苗,殼串不宜疊放過高或太厚,過高易附上藤壺,太厚附苗不均勻。
(三)加強采苗期管理,適時移掛養成
經常檢查苗架牢固度,沖洗采苗器上浮泥,以免蠣苗被覆蓋而窒息死亡。采苗后為滿足蠣苗攝食和生長的需要,蠣苗長到0.5cm左右時應及時分養,以促其生長、減少死亡。
二、牡蠣海區養成(延繩式養殖)
(一)適時調節水層
養成前期,苗小體輕,正值藤壺繁殖盛期,應少掛浮球,使養殖水層深些,減少晃蕩纏繞和藤壺附著。隨著牡蠣的生長,承載越來越重,應適時增加浮球數量,以充分利用表層豐富的餌料生物,促進牡蠣生長。
(二)加強養成管理
經常下海巡查,對養殖設施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問題應及時采取加固等防患措施,以防拔樁起錨,斷繩掉串。及時清理蠣串,解除蠣串纏繞,以防互相碰撞脫落。
(三)適時收成
牡蠣養殖后期肥滿與消瘦交替進行,必須在其肥滿期進行間收或搶收;同時根據市場情況,均衡上市,增加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