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白露
白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因為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 。
白露是水產養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這個階段白天溫度高達30多度,夜晚降到20多度,晝夜溫差達10多度,這個溫度的變化非常適合寄生蟲、細菌等病原生物的生長繁殖。水體對流強烈,水環境易產生劇烈變化,水溫、水體理化指標的劇烈變化都會降低魚體的抵抗力、免疫力,而大量繁殖的有害菌趁虛而入,則引起魚病暴發。如果此時水產養殖動物體質弱的話,那就極易爆發各種疾病。
二、常見的一些“結”
心結一:鱔魚的生活習性
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鉆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鰓不發達,而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氣;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存。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膚潮濕,數日內亦不會死亡。黃鱔是以各種小動物為食的雜食性魚類,性貪,夏季攝食最為旺盛,寒冷季節可長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1)由于鱔魚是一種比較貪食的魚類,很多養殖戶對馴食工作并沒有做細致,養殖的黃鱔中經常只有部分吃食,從表面看黃鱔的采食量比較正常,其實往往是經常采食的黃鱔過多地在吃食,同一箱內的黃鱔大小差異非常明顯。大條的黃鱔長期過量采食蛋白質含量很高的飼料,往往出現因肝臟病變而死亡。這就是養殖者經常發現有的網箱專死大條黃鱔的原因。
(2)適當控制投喂在黃鱔采食量投苗重量的8%以上之后,最好每隔10-15天停喂1天,以緩解黃鱔的肝臟負荷,同時每天在飼料中加喂1次“肝膽泰樂+鱔魚金維”。
(3)在白露前10天左右就要開始降低飼料比例,增加鮮魚或者冰魚的比例,這樣可以比較有效地降低黃鱔發生“白露劫”的可能。
(4)鱔魚是喜陰怕光的一種魚,所以投喂時間要盡量在太陽落山之前投喂,如果投喂過早鱔魚來吃的少或者不吃,在高溫的暴曬下,冰凍魚和飼料很容易出現變質,變味,鱔魚吃這種變質變味的餌料很容易得腸道疾病。投喂過晚主要是不利于人為操作,對鱔魚是有利無害的。白露過后日照時間逐步變短,投喂時間要根據天氣,溫度來進行。
心結二:漠視環境的影響
(1)由于工業、農業以及生活用水的各種污染,養殖所用外源水質嚴重惡化,氨氮、亞鹽超標;有機磷、重金屬農藥殘留。據測定,重工業區域雨水中的氨氮、亞鹽比農業區域高3~5倍,這種水源條件下,魚種能夠生存下來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事情了。
(2)池塘管理不科學,大量投用化學氮肥、不注重池塘底部環境改良。特別是池塘底部環境,這是魚病發生的溫床。有些塘口一養就是幾年,甚至10幾年,從不清淤,養殖過程中也不進行改底,大量有害菌繁殖,大量蟲卵滋生,大量有害物質累積,這種環境下,魚種根本不可能健康生長。
(3)近段時間高溫持續,多日無雨,池塘水質老化嚴重,水質指標嚴重超標,很多池塘出現水質過濃,無水可加,這樣的養殖環境下,遇到突然降溫或者下雨,很容易引起大規模的翻塘或者嚴重浮頭,會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在白露前后以下幾點,對養殖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①晝夜溫差大:水體對流加劇,底層有害菌及低氧水體被帶到水面,導致水環境發生劇烈變化;藻類生長受影響,繁殖性能下降,極容易倒藻,造成藻毒素毒害魚體以及池塘溶氧不足的狀況;
②氣溫起伏不定:氣溫不穩定會導致魚類經常性的應激,輕度應激造成生長性能下降,重者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甚至引起死亡;
③天陰多雨:一是容易影響魚類正常攝食,導致體質下降;二是藻類容易死掉;三是正常的預防用藥不能及時進行。同時,18~28℃的氣溫正適宜寄生蟲、有害菌生長、繁殖。白露前后的天氣對魚塘是極為不利的,而這些都是無法人為改變的,只有在平時就做好其他方面的預防工作,才能將天陰多雨的影響降到最低。

心結三:傳統的養殖觀念
(1)一直以來,漁農養殖鱔魚就是一個矛盾:喂得少,長勢慢,產量低;喂得多,長得快,死亡高,還會造成水質惡化。大量的投食,促進了魚類的快速生長。其一,本來就低下的免疫系統跟不上生長的速度;其二,大量的飼料造成肝膽負擔加重,進一步惡化其抵抗能力。
(2)防病不科學,要么大劑量亂用藥,要么僥幸不用藥,延誤了最好的預防措施。只有改變這些觀念,水質問題,鱔魚的肝膽問題、用藥盲目的問題才能解決。
(3)只關注養殖網箱內環境,卻忽略了網箱外的養殖環境。網箱內環境在好,網箱外的環境沒有處理好,在一個共同環境下,網箱內的環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心結四:漠視常見疾病
(1) 腸炎病
細菌性腸炎病在夏季最為流行,主要是黃鱔吃了腐敗變質的餌料或饑飽不均,使腸道有寄生蟲寄生等所致。病鱔行動比較慢,沒有食欲,體表特別是頭部發黑,腹部有紅斑,肛門紅腫,輕壓腹部肛門會流出黃色或紅色的黏液,腸內無食物,局部或全部充血發炎。在預防上,平時投喂時拌入乳酸菌(生命元),不投喂腐敗變質餌料,及時清除殘餌,防止水質惡化;定期用聚維酮碘(超碘),對網箱消毒。治療上,以內服與外用藥物相結合為原則,每2000斤黃鱔用(迪諾康+速康靈+肝膽泰樂各一包拌餌投喂),連喂3-5天。外用藥物第一天常用“超碘”每瓶50網箱(4 m2),第二天用“菌毒必克”每瓶50網箱(4 m2)。
(2)出血病
出血病在苗種投放前期或成鱔入冬前易發,是由于苗種質量不好,或天氣因素如連續低溫、降雨等惡劣環境,造成黃鱔抵抗力降低,而使細菌、病毒交叉感染的一種綜合征。病鱔晚上將身體部分露出水面,白天將頭部露出水面,體表布滿血斑,而且血斑的形狀各異,偶爾全身有彌漫性出血癥狀,最明顯的部位是腹部;肛門紅腫,口腔、鰓部都有血樣黏液,解剖肝臟腫大、黑褐色、無彈性,腹腔、腸道充血。治療上,首先進行全箱消毒,可選用戊二醛(菌毒必克)每瓶50網箱(4 m2),第2天全箱潑灑聚維酮碘(超碘)每瓶50網箱(4 m2)。配合內服藥物(迪諾康+速康靈+肝膽泰樂)各一包拌餌投喂2000斤。
(3)肝膽綜合癥
肝膽綜合癥以肝膽腫大、變色為典型癥狀。病魚發病初期,肝臟略腫大,輕微貧血,色略淡;膽囊色較暗,略顯綠色。隨著病情發展,肝臟明顯腫大,可比正常情況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漸變黃發白,或呈斑塊狀黃紅白色相間,形成明顯的“花肝”癥狀,有的使肝臟局部或大部分變成“綠肝”;有的肝臟輕觸易碎,膽囊明顯腫大1-2倍(有時導致膽汁溢出或膽囊破裂),膽汁顏色變深綠或墨綠色,或變黃變白直到無色,重者膽囊充血發紅,并使膽汁也成紅色。有時,病魚的脾腎也明顯腫大,臟器系統同時膨大。由于主要臟器出現嚴重病變、受損,機體的抗病能力下降,給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機,因此該病重癥者常同時伴有出血、爛鰓、腸炎、爛尾等癥狀。此病需要定期預防,等魚發病后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調理。預防方案:定期內服“肝膽泰樂”(1包喂2000斤-3000斤魚體重),每喂7天停3天。治療內服“肝膽泰樂”(1包喂2000斤魚體重)連續投喂10-15天。
心結五:忽視細節,粗放預防
主要是養殖戶自己要多注意觀察,喂料和巡塘時,觀察鱔魚活動是否正常,經常檢查魚的生長速度、肥滿度、寄生蟲、內臟健康程度等,如果在喂料和巡塘過程中發現鱔魚活動異常或者出現少量鱔魚死亡等情況,則需要及時診治找出原因并及時處理。
病害的早期現象:
我們在早晨清理網箱時,看有沒有上草現象或者出現死亡的現象。在平時投料時,觀察魚吃料的狀態,鱔魚有問題,吃料的狀態大多會變差,第二天食臺會有剩的食物。
同時也要注意水質,水色的變化,定期檢測養殖水體的水質指標,根據水質指標做出合理的調整方案預防。水色以黃綠色,茶褐色,綠色水為最好,把透明度控制在20-40厘米左右,透明度過大及時補充營養元素及肥源,透明度過低及時加注外源新水。
三、白露期間需注意的問題:
1、白露期間,筆者建議喂料方式稍做改變,飼料要適當少喂,適當增加鮮魚或者冰凍魚的投喂量。多喂飼料會帶來消化不良而且也會造成浪費,還不如少喂來提高消化利用率,這時候定期添加乳酸菌,也許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收獲。
2、由于投喂大量飼料,黃鱔排除的糞便容易污染水質,定時清除殘餌,使用水質改良劑來調節水質。
3、季節的突然轉換,很容易倒藻。要經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夏季3-5天加一次水或者換一次水。在池塘內放養一定量的花白鰱來調節水質。
4、網箱還要定期進行消毒,每15天用一次“超碘”或者“菌毒必克”殺菌一次。
5、另外增氧機要多開,避免因為降溫,或者南轉北,泛底引起的缺氧。
6、鱔魚要在白露之前內服:“迪諾康+肝膽泰樂+速康靈+高溫維西”,起到防病,保肝和減少發病率的效果。
另外提醒下大家,要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積極觀念,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預防效果,通常采用外“消”與“內服”相結合的方式來預防病害發生。有些養殖戶朋友喜歡選擇拖,認為鱔魚吃的好,上點草,就不把它當回事,但在這個敏感的季節應該及時處理防止出現病情進一步惡化導致劇烈的死亡,以免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21世紀漁業養殖過程中,靠傳統的養殖模式或觀念很難再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了,必須要相信科學,改變以往的思維觀念,解開心結,讓鱔魚度過白露劫難,這樣才能在今后養殖中取得輝煌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