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河蟹的生物學特性,幼蟹適宜溫度為19~25℃,當水溫降至4℃以下或超過36℃時,幼蟹容易死亡。成蟹最適宜溫度為20~28℃。當環境水溫改變突然達3℃以上時容易死亡,夏季水溫超過38℃時不能正常活動,40℃時容易死亡。營造蟹池適宜的環境,使其健康生長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水草的管理
俗話說,蟹大小、看水草,高溫期怎樣育得一池好水草,是河蟹安全度夏的關鍵。
方法一:在板田上像攔網一樣用網圍幾個格子,下腳不需要落泥,吊半水里即可,然后格子內放節節草,可起到遮陽降溫的效果,且蟹也可以吃食節節草。
方法二:養殖戶塘里沒草的,可以移植輪葉黑藻加伊樂藻,買來護欄網將草壓在塘底,然后購進中小螺螄,換水、改底,始終保持水質清澈,多施長根肥,水草很快萌發根芽,可使后期養殖水體環境得到修復,保證河蟹上市產量和上市規格不受影響。
方法三:在高溫來臨前,伊樂藻必須經過3~4次的刈割,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在高溫期既不腐爛、也不漂浮,水草的面積要占池塘面積的60%~70%。在高溫持續期間,在水草上移植浮萍,水面上長了浮萍像是覆蓋了一層天然防曬膜,可以降低陽光對水草和水體的灼曬,為池水降溫,河蟹鉆在浮萍下的水草中,好像是躲進了空調房。水草和浮萍不僅能保護河蟹,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轉換水體中的有害物質,為河蟹提供氧氣。四殼后的河蟹攝食一定的浮萍可以促進性腺的發育。
總之,高溫期間水草的養護非常重要,而且高溫時補草難度大,要做到數量多,防止再被攝食;要有得力措施,保持水體水質清澈;隨時觀察,防止補下去的水草腐爛泛塘。
水質的管理
河蟹的最適生長溫度是20~28℃,溫度驟升,底質、水質、水草都容易受影響,河蟹也會產生應激反應,這時很多養殖戶巡塘時發現河蟹會在夜間爬上塘埂。建議凌晨或上午在水溫較低時加深養殖池水體,保持水體環境穩定,做好調水、改底和夜間增氧工作,預防高溫對養殖環境帶來的影響。天氣雖熱,但是巡塘工作不可放松。要多細心觀察,有問題及時處理。
去年洪水過后,在接下來的高溫天有不少養殖戶因為池塘藍藻暴發而致蟹池翻塘,藍藻發生一般是高溫、高的pH值、水質、底質問題。對于常年發生的池塘要提前預防,加以控制。
如果僅采用殺的辦法,藻類死亡速度快,分解耗氧很容易造成泛塘。而且池塘有害藻類生存的條件存在,隔一段時間也容易復發。建議高溫來臨前須土壤微生物有益菌豐富,就不容易產生藍藻。活菌的生長是需要時間的,也需要不間斷使用,不是僅僅一次解決所有問題。
預防控制:①使用百分之五十的過硫酸氫鉀粉劑潑灑,通過氧化還原作用,消除產生的少量藍藻、顫藻、裸藻,隔兩天,運用高濃度的枯草芽孢桿菌、酵母菌、乳酸菌、硝化菌復合液活化潑灑,改善池塘底部微循環,消除地熱、促進分解。菌種要以芽孢桿菌為主。預防效果很好。②干擾素、分解酶,通過抑制其寄生菌繁殖,緩慢裂解、干擾有害藻類的生存。方法也很有效。
溶氧的管理
在高溫期間蟹池要加開增氧機和延長開機時間,除此之外,還要視水質情況定期用生物制劑培水以培育有益微生物。池塘內的溶氧50%以上都是底部土壤中有機物耗掉的,減少底部的有機物(殘餌、糞便等)能很好地增加溶氧的含量,有利于蟹的生長。減少底部有機物要先提高分解底部有機物的有益微生物含量(例如芽孢桿菌、EM凈水菌),不是僅僅靠投放過碳酸鈉或開動增氧機提高溶氧。很多養殖戶都知道芽孢桿菌為耗氧菌,如本身這幾天就缺氧,可以建議在池塘下風口或四周為主施用,不要全池用,就不會造成缺氧。芽孢桿菌的耗氧和有機物的耗氧(高溫有機物腐敗得快)以及有機物被芽孢桿菌分解的平衡來看,這點耗氧不算什么。如果泛塘了,最好用點正規的光合細菌。
總之,心中有良方、高溫就不慌,高溫既然不可避免,誰也繞不過,那么就拿出預案防患于未然,只要水草、水質等管理好了,蟹吃食正常了,那么定會迎來秋天的豐收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