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品種也由早期日本鰻鱺(俗稱:本地鰻)養殖,擴展到歐洲鰻鱺、美洲鰻鱺、花鰻鱺、太平洋雙色鱺鱺(俗稱:黑耳鰻)、澳洲鰻鱺等品種。近年來,由于鰻魚養殖規模的擴大和生產的無序性,養殖水體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水質日趨惡化。鰻魚養殖生產中放養密度高,投喂過量,嚴重破壞了養殖水體的生態平衡,水體自凈能力被破壞,養殖戶只能通過大量換水來維持水質。這樣的養殖環境下鰻魚一直處于應激狀態,不能很好的攝食和生長,病害增多,藥物濫用現象普遍。為了使我國鰻魚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對現有養殖模式特別是水泥池精養模式進行改進。
鰻魚水泥池生態循環水養殖模式是指在當前水泥池精養模式的基礎上,把生態學理念運用到日常養殖管理中,通過對現有的養殖設施進行簡易改造,將水泥池底部污水通過日常排污或定時拔污排出池外,讓池里污水經過排污溝(溝里放養胡子鯰、白鰱、花鰱等)、沉淀過濾池并物理、化學(水質改良劑等)特別是生物措施(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芽孢桿菌等)處理后再抽回添加,實現池水不斷微循環流動,來構建和維護養殖水體的生態系統,以實現池塘水質的自我凈化,同時又有效抑制病菌和寄生蟲的暴發,實現生態、節水、節能、健康的養殖效果。
該模式的技術核心就是運用生態養殖理念。何為生態養殖理念呢?養殖水體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通過人為調控生態環境因子,使水體保持數量繁多、種類多樣的水生生物,它們各負其責,通過生物鏈共同維系物種之間天然的數量平衡,從而實現養殖水體的自凈能力。而這些水生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充分占據不同的生態位,對生存空間和營養供給占據了競爭優勢,使有害病菌和寄生蟲的生長和繁殖相對受到抑制,進而達到生態防病的養殖效果。該養殖模式中,藻類是作為這個生態系統中初級生產者,對天氣及水溫波動較為敏感,遇到連續陰雨天或溫度驟降會大量死亡,水體微生態平衡就被打破,水質易惡化,因而冬季要有加溫措施,可配一臺小型熱水式鍋爐或結合太陽能保溫措施來保持水溫穩定,保溫棚(除投料臺上方外)要用透光薄膜,要適當采光。同時要求技術人員必須能夠理解和掌握這種養殖理念,根據養殖實際情況合理采用生物、化學等措施,來維護養殖水體的動態平衡。
鰻魚水泥池生態循環水養殖模式設施簡易,只需在現有養殖設施基礎上加以改造即可,投入及運行成本不高,具有減輕勞力、容易管理、水質穩定、避免應激、病害少、換水量低、用藥少等特點,特別是白苗培育期節約加溫用煤量75%以上,加上微孔增氧技術的引入使每口池養殖節約一臺增氧機,用電量顯著降低,病害及用藥頻率的明顯降低也使藥品費用節約顯著。此模式經過近幾年一些養殖場鰻魚養殖生產中的成功應用,養殖技術已逐步完善與規范,是一種實用性強,投入小,成本低(有別于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高投入、成本高),也是今后幾年特別在缺水地區推廣前景看好的鰻魚健康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