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蘭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白蘭瓜在皋蘭縣栽培歷史悠久。據《皋蘭縣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就已經種植。上世紀四十年代,從美國引進的白蘭瓜在蘭州試種成功,在皋蘭什川、忠和一帶盛產,享譽全國,為甜瓜的發展翻開新的一頁。改革開放以后,全縣白蘭瓜生產得到快速發展,1978年種植面積1.2萬畝,2008年達到了4.8萬畝。全縣種植地域涉及5個鄉鎮的37個村,其中什川鎮種植面積在萬畝以上,忠和、水阜、中心三鄉鎮達到5000畝以上,有14個村種植面積在千畝以上。2008年白蘭瓜和西瓜總產量達到8500萬公斤,面積和產量都占全市的80%以上,實現產值1.2億元,白蘭瓜、西瓜產業人均純收入5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瓜類的份額占到了20%,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白蘭瓜設施栽培發展較快,實現了四季生產周年上市。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推廣的地膜種植技術,不僅擴大了白蘭瓜種植區域,而且使單產增加30%以上、成熟上市日期提早10-15天,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白蘭瓜產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90年代以來,日光溫室、塑料大棚、“三膜一砂”等多種形式的保護地栽培,使種植范圍進一步擴大,由原來的黃河沿岸、河谷地帶向山區溝壑平臺地延伸。特別是2000年以后,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設施農業的不斷發展,全縣相繼建成了一批白蘭瓜設施栽培基地,什川鎮的上下泥灣,水阜鄉的長川、老鸛等村發展尤為迅速,白蘭瓜設施栽培面積達到1.6萬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縣上因勢利導,把發展白蘭瓜作為主導產業,上下統一思想,以生產優質、高檔、中小型精品瓜為發展方向,大力推動反季節栽培,塑料大棚種植上市時間由原來的7-8月,提早到6-7月;日光溫室一年種植兩茬,元旦、春節前后第一茬上市,“五一”前后第二茬上市,加上7-9月大田旱砂地西、甜瓜,基本實現了四季生產、周年供應。近幾年全縣按照質量、大小、外觀進行分級包裝,精心打造高檔禮品瓜,滿足了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白蘭瓜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產業化經營能力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們按照“基地+協會+市場”的模式,使白蘭瓜生產經營走上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道路。一是著力建設無公害生產基地,突出標準化生產。先后認定無公害白蘭瓜生產基地5萬畝,認證無公害白蘭瓜產品2個,以什川鎮上下泥灣和水阜鄉長川、老鸛等村為主,建立起了萬畝國家級甜瓜西瓜標準化示范基地。農技部門根據多年經驗,制定了“三膜一砂”、“兩膜一砂”、日光溫室等一系列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指導農戶依標生產。2002年,通過省質監局頒布實施了《皋蘭縣無公害砂田西瓜栽培技術規程》,使西瓜生產經營有了一整套地方栽培技術標準,促進了西瓜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通過加大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監管,確保了生產的無公害化。二是培育發展產業經營組織,充分發揮其“內聯基地,外擴市場”的橋梁作用。截止目前,全縣已發展白蘭瓜、西瓜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6個,農民經紀人隊伍280多人,為產業發展發揮了突出作用。三是積極拓展市場,擴大銷售范圍。我們借鑒“高原夏菜”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的促銷方式,抓緊注冊了“金城泥灣”品牌商標,設計了美觀特色包裝,在蘭州市內設立直銷點3個,并積極參加市上統一組織的高原夏菜推介會,到多個城市宣傳推介。“金城泥灣”品牌白蘭瓜因其含糖量高、風味獨特、品質優良、耐貯運等特點,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普遍認可,贏來了“賞景下杭州,品瓜上蘭州”的美譽,將“金城泥灣”品牌成功推向了外地市場。2006年和2008年在什川鎮成功舉辦了“蘭州市賽瓜會”,吸引各地客商到現場品嘗訂購,擴大了白蘭瓜的影響范圍,拓展了銷售渠道。目前皋蘭縣生產的白蘭瓜已銷往廣東、上海、福建、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城市。
白蘭瓜科技創新成效顯著,系列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近幾年,我們集中精力組織實施了蘭州市千畝無公害甜瓜西瓜示范推廣、品種改良、栽培新技術示范推廣、旱砂田西甜瓜保護生產技術集成示范等6項重大科技項目,引進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膜下暗灌、溫室環境調控、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新技術15項,引進西瓜品種豐抗8號、京欣2號、隴豐3號和甜瓜品種臺龍、銀帝3號、紅金寶、玉嬌龍、雪龍、豐甜4號等新品種30多個,優良品種的覆蓋率已達到98%以上。在狠抓科技創新的同時,注重科技服務,在什川鎮上下泥灣基地建立了白蘭瓜中心區站,選派農業科技特派員包村包點,開展零距離服務,從種到銷提供一系列技術指導。同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聘請省市農業專家進行技術培訓,組織協會會員和瓜農到外地參觀學習,使項目示范區農民技術培訓率達到60%以上,做到了村有科技示范戶,戶有科技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