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初,寧國市梅林鎮陽山村上桿村民組梅先良,自籌資金創辦寧國市老鴉山娃娃魚養殖場。此前,他專門赴湖南張家界學習半年時間,學成歸來后,在張家界有關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建設自己的養殖場,并引進100只種鯢,嘗試開展大鯢馴養繁殖(正在辦證中)。
截止目前,該養殖場已累計投入資金40余萬元,養殖情況良好,下一步擴大規模和飼料魚配套養殖正在規劃實施中。
大鯢是兩棲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一種,棲息于山區的溪流之中,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大鯢的體色可隨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體表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布滿粘液。身體腹面顏色淺淡。大鯢生性兇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蟲、魚、蟹、蝦、蛙、蛇、鱉、鼠、鳥等為食,有很強的耐饑本領,二、三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
我國是大鯢的原產國,上世紀七十年代大量出口換匯,加之生態環境破壞,致使大鯢的數量急劇下降,許多地方的資源枯竭,甚至瀕臨滅絕。為了保護這一資源,我國已于1988年將大鯢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中國大鯢經濟價值高,在美食、保健、醫藥、觀賞等方面均具有廣泛開發利用的前景,因而頗受社會各界關注。現代臨床觀察發現,大鯢具有滋陰補腎、補血行氣的功效,對貧血、霍亂、瘧疾等有顯著療效。其皮膚分泌物具有止血的效果,同時,大鯢也是一種食用價值極高的經濟動物,其肉質細嫩、風味獨特、營養價值極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并具有提高智力、美容養顏、補血行氣、滋陰補腎、防止心血管疾病、防癌抗癌等功效,對治療、貧血、霍亂、痢疾、癲癇、血經等病癥有顯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