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蠣與對蝦混養方式是在蝦池中播養牡蠣,利用牡蠣是濾食性且對食物僅有物理性選擇的能力及大部分牡蠣是廣源廣鹽性種類等特點,攝食對蝦殘餌,同時起到了凈化水質的作用來提高蝦池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混養的蝦池要求水深在1.2 m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換水能力,日換水量在20%以上,海水鹽度不低于20,池底質以泥砂底為宜。放養前將蝦池清底、消毒,并在池底構造寬約1 m,高約10—15cm,間距20cm的平壟,作為播養蠣苗用的苗床,平壟的構筑方向應與水流方向一致,肥水。
此養殖法每公頃放牡蠣苗90000—105000個。播養蠣苗時間在4月上、中旬,播苗方式可用撒播法和插播法,插播法斜插深度以蠣苗殼長的1/3為宜,插時注意陽面朝上,陰面朝下。到11月底即可收獲,殼高達10cm左右時,每公頃產牡蠣9 000kg以上。
2 一種快速生長養殖設施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水產專家發明了一種梯狀結構的牡蠣快速生長養殖設施,它可使牡蠣生長到商品規格的時間縮短一半,12一18個月就能長成,它還便于組裝和陸上存放,具活動性,便于取回。整個設施類似一架梯子,平浮在溶氧充足、浮游植物豐富的海水表層,梯子的每一層由一個鯉形口袋和一個筒形浮子組成。鯉形網袋用來盛牡蠣苗,它浮在海水上層,遠離海底沉積物,避免渾濁海水引起稚貝窒息。在風浪大的海區,浮子綁在網袋外側,袋內牡蠣剛好浮在水表層之下,不會被浪撞壞。網袋的端部由2條平行的繩子連接起來。整個設施被2條長繩子錨泊在養殖海區。利用該設施生產的牡蠣比野生的或海底養殖的牡蠣殼薄,出肉率高。
3 育苗技術
應用室內控溫育苗技術,控溫培育的貝苗具有早出苗、出大苗的優越性,可當年養成收獲。親貝入池前將其分成單體,洗刷干凈,親貝的挑選數量按5—10個/m3,平均殼高9.2 cm,平均貝重55—65 g,分裝入七層扇貝養成箱內,每層裝親貝8個左右,經15×10—6青霉素消毒3 min后吊掛于水泥暫養池中。親貝在暫養期間死亡率極低,一般不超過1%,經30—40d控溫培養,lO℃以上積溫達600℃·d以上可自然排放,也可采用陰干、升溫刺激、人工解剖獲卵受精。具體的控溫措施是:15℃前每天可升溫1.0—1.5℃,15℃后每天可升溫1.0℃,親貝在16~20℃為育肥期,應放慢升溫速度,保持一段時間的恒溫培養,在此期間親貝的軟體部增重每天以近1%的速度遞增,20℃后軟體部增重遞增緩慢甚至略有下降,因此20—23℃為性腺促熟期,以23℃恒溫待產為好。
只有當親貝軟體部增重達20%以上后才能由育肥期轉為促熟期,以保證卵子發育好,數量足。水溫約為23℃,經20~22 h受精卵發育成D形幼蟲,孵化率在80%以上。在此期間應保證溫度的波動不超過1℃。在水溫為23—26℃時,經20d的培育,可發育為平均殼長280μm以上的幼蟲。幼蟲在22~26℃正常發育,隨水溫的升高生長加快。在幼蟲培育階段,合理控制幼蟲密度、保證充足優質的金藻并輔以扁藻和小硅藻、加大換水量、適時倒池、微量充氣、合理篩選是保證育苗獲得高產穩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