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討論及建議
⑴群體資源持續下降
汕頭近岸海域、三江流域歷史上日本鰻鱺資源相當豐富,后因上世紀五十年代五大河口下游建了攔潮閘,截斷了鰻鱺的洄游通道,導致洄游群體資源下降。另一方面,隨著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大量的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海中,沿岸尤其是近岸海域的污染日趨嚴重,導致補充群體資源減少。另外,隨著海鰻魚養殖產業迅速發展,捕獲量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持續高壓的捕撈強度,使天然海鰻苗數量不斷下降。
⑵漁法科學性有待提高
自80年代以來,張網作業由于其投入少,成本費用低,勞力占用少,操作技術要求不高,產量相對穩定,經濟效益可觀而發展得十分迅速,處于失控狀態,近年有增多的趨勢。捕撈海鰻苗的張網對魚類資源的保護極為不利。據調查,漁獲物中受到損害的經濟幼魚、幼體占張網漁獲量的20%,其中帶魚幼魚約占13%,占重要經濟品種的64%。捕撈到的帶魚幼體年平均個體重量只有約4g,經濟價值不高,如果不予捕撈,一年后個體重量達到150g,資源量可達現有的近40倍,同時,隨著個體的增大,經濟價值也將明顯提高。
⑶漁業可持續發展
海鰻魚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嚴格執行禁漁政策,確保海鰻魚親體正常的繁衍生息和海鰻苗的正常發育生長;控制海鰻苗生產的規模,防止發生海鰻苗大戰,有效建立和維護正常的海鰻苗生產秩序;實行收購證制度、準運證制度,建立和維護正常的海鰻苗購銷秩序;實施總可捕量控制、漁獲量的配額管理,確保海鰻苗資源可持續發展。
漁業生態的可持續利用。把目前進行酷捕的漁船數量減下來,嚴格控制漁場捕撈力量,減輕捕撈壓力,減少捕撈強度;調整、優化作業結構,合理利用資源;借鑒先進漁業管理模式,盡快實施總可捕量控制和漁獲量配額管理,發放捕撈許可證,憑證下海生產,切實有效保護漁業資源;扶持發展科學、高效的生態型漁具漁法,嚴格限制、改良并逐步取締現有選擇性能差的漁具漁法,以保護漁場幼仔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