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在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江段,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了2015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3000余尾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
本次放流的子二代中華鱘規格大,有200余尾體長超過80cm;基因多樣性高,分別為2009、2011、2013年人工繁殖;聲吶標記技術應用規模擴大,在2014年成功開展聲吶追蹤的基礎上,選擇61尾大個體植入聲吶標記,將監測站點由去年的9個增加到宜昌、宜都、沙市、監利、洪湖、銅陵、武漢、九江、鄂州、安慶、蕪湖、南京、江陰等13個,部分站點可實時傳輸洄游信息,將更加有利于中華鱘洄游習性的研究。
根據科研人員提供的最新數據,放流中華鱘進入長江后,大部分在放流點附近短暫停留,待適應江水環境后即快速向下游游去。部分中華鱘在放流后4個小時即經過宜都監測點(距離放流點17km),截至4月13日9點,放流標記的61尾中華鱘全部通過該監測點。
此次放流活動吸引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人與生物圈”等國際國內公益組織以及長江沿線城市志愿者代表、三峽集團對口支援的三峽大學西藏班學生、當地學校、企業、社會群眾的參與,總人數超過千人。每年4月第二個周末舉行的中華鱘放流活動,正在成為中國三峽魚類保護成果展示的節日、長江流域生態環保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