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閘蟹養殖技術要點
一、大閘蟹養殖選擇好池塘:蟹池條件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出水方便,面積一般以1—5畝為宜,水深一般以1—1.5米為好。蟹池底質量最好為沙壤土、砂礫土,通氣性能好,有利于水草、底棲動植物的生長繁殖,可為大閘蟹提供天然飼料,池底淤泥厚度一般不超過5厘米。蟹池的四周應建防逃設施,如磚墻、塑料薄膜等。蟹池的進出水口應用鐵絲網攔好,以防大閘蟹外逃。
二、大閘蟹養殖放養前的準備:幼蟹放養前應做好蟹池的清塘消毒和栽培水生植物的準備工作。清塘的方法多采用排干池水,曝曬池底,配以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這樣的效果很好。發現有蛙或蛙卵要隨時撈出,這是很重要的一項。放養的蟹苗以二齡幼蟹(蟹種),180—200只/公斤為宜,放養密度一般在每畝800—1000只左右。水生植物可栽培些苦草、水葫蘆等,一是能為幼蟹提供飼料,二是可為幼蟹提供棲息隱蔽場所,有利于大閘蟹的生長。
三、大閘蟹養殖的科學飼養、精心管理技術:大閘蟹在池塘養殖的整個過程中,除利用水草和底棲生物外,主要靠人工投喂飼料。由于大閘蟹是雜食性動物,我們主要投喂雜魚蝦及餅粕、土豆、小麥等飼料。投喂時把餌料投放在接近水位線的土坡上或淺水處,一般每畝水面選擇3—5個分布均勻的投飼點,既便于觀察大閘蟹攝食、活動情況,又有利于清除殘餌。投喂時間為適應大閘蟹晝伏夜出的習性,可選在傍晚前后,一天一次或兩次,根據情況適度掌握。大閘蟹對水質條件的要求比魚類要高,尤其對污染的水體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質好,利于大閘蟹的生長發育,且肉味鮮美。池塘養蟹其池水PH值應為7—9,最適為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若低于5毫克/升,會影響生長發育,若在2毫克/升以下,便會引起大閘蟹的死亡。為了保持水質的清新,一般采用經常換水和加水的方法,使池水經常保持在清、爽、活的狀態,透明度要在40厘米以上。
四、大閘蟹養殖過程中的敵害與病害的防治
大閘蟹的敵害主要有水老鼠、青蛙、鳥類等,其中以水老鼠危害最大。大閘蟹夜間在池坡邊活動,特別是剛脫殼的軟殼蟹,往往幾天行動緩慢,最易受襲擊。防治的辦法可采用藥餌毒殺及人工捕捉等。
大閘蟹常見的疾病有幾種,在蟹苗和幼蟹階段,有聚縮蟲和單縮蟲附生,嚴重時,影響幼體的正常活動和攝食。在幼蟹和成蟹階段,有蟹奴蟲和紅絲蟲寄生。前者寄生在腹部,蟹臍內有白色點狀蟲體,嚴重時,肉味惡臭,不可食用。后者寄生在體內,肉眼可見。另外還有溶殼病,即蟹殼上有洞;黑斑病,蟹體上有黑點。
大閘蟹一旦得病治是很難的,所以要無病先防,以預防為主,在大閘蟹放養前,要徹底清塘,進行消毒,殺死病菌。在飼養過程中,要經常加注新水,潑灑生石灰,這樣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大閘蟹養殖的五條關鍵性措施
1、慎投餌
大閘蟹投喂餌料應以優質的顆粒飼料,冰鮮小魚、黃豆為主,盡量不投粉狀飼料,以減少對水體的污染,投餌根據季節天氣,大閘蟹的生長活動等情況適當增減,在大閘蟹脫殼期間,飼料中應添加營養添加劑,確保大閘蟹正常脫殼生長。
2、早干塘
一般在每年1月份干塘,干塘后池邊清淤修岸,曬塘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10-15天為宜,稍硬即可,這樣減少對塘口中水草和底棲生物的破壞,保持塘口原有的生態。
3、密植草
前期要求塘口多種草,種足草,中期管好草:一是水色過濃影響水草光合作用,應及時調水。二是水質渾濁,水草附著污染物應及時使用凈水生物劑清除。三是水草枯萎,缺少活動應及時追肥,后期控制塘面水草的覆蓋數量在60%左右,對露出水面的水草要割除老草頭使大閘蟹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健康生長。
4、多螺螄
采用多次投放;防止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質清瘦而青苔大量繁殖。在清明前投入一批螺螄,量300斤/畝,至6月底逐步補充投放,螺螄量500斤/畝,調節好池塘水質,又有利于螺螄自然增殖并保障養殖中后期池塘有充足天然活餌。[1]
5、水調節
8月份是高溫時期,是季節的交換階段,為了適當降低水體內的溫度和盡量少溫差,池塘應保持最高水位,經常加水及換水,2-3天加注新水一次,7-10天換水一次,加水選擇在凌晨或上午進行,不宜在傍晚加水。7-10天定期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隨時保持水質清新,使大閘蟹在高溫季節減少傷亡,確保成活率。

大閘蟹養殖行業的發展現狀
當前,大閘蟹養殖規模較大,主要集中在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其他地方也在加緊擴大養殖規模。
伴隨著產量的快速增加,大閘蟹的養殖風險也不斷加大。最近幾年,大閘蟹的市場供求出現較大波動,價格也變得難以把握,給養殖戶帶來了較大的損失,為此,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有必要充分了解大閘蟹的市場前景,把握市場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