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平游開口的仔魚起,培育25―30天左右,使體長達到2.5―3cm夏花魚苗的培育過程,稱做魚苗培育。目前我國培育鯔、梭魚苗,多采用淡水魚傳統的土池施肥稍加投餌的培苗方式。這種方法投資少,見效快,方便宜行,適于群眾生產。但由于水體大,且在室外,環境條件難于控制,生產不夠穩定。國外海水魚育苗多采取室內工廠方法。我國有些單位,已開始采用。
(一)魚苗池及清整 鯔、棱魚苗土池面積1―3畝,水深以1.2―1.5m為宜。堤坡應大些,池底應平坦,淤泥要少(5―10cm)。要有一定咸淡水水源(鯔魚在純淡水中可適應,梭魚要長至4―5mm以上才能完全適應于淡水)。
魚苗池使用前要經過清整,這是改善池塘環境條件,殺死病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清整工作包括:
1.池塘修整修整時間一般在放苗前20―30天,選擇晴天進行。其方法為排出池水、挖除過多的淤泥、堵塞漏洞、裂縫,拔除池底和池邊的雜藻雜草,耙平池底,曝曬數日,以待進行藥物清塘。
2.藥物清塘 藥物清塘可在魚苗放養前10天左右進行。清塘藥物種類較多,常用的有生石灰、巴豆、茶粕、魚藤精、漂白粉、氨水等。
(二)施基肥在魚苗下塘前一周左右)可注入新鮮海水或咸淡水(鹽度應接近孵化用水),使水深至40―60cm左右。進水時要在進水日用篩絹網濾水,防止野雜魚及其卵子等隨水流入池內。注水后即向池中施放基肥以繁殖浮游生物。為了使小型的浮游動物餌料在池中適時出現,供早期魚苗攝食,施肥宜在魚苗下塘前4―5天進行,這樣魚苗下塘后便能吃到足夠的適口的天然餌料。施早了大型浮游動物過早大量繁殖,對魚苗生長不利。基肥用量的確定應考慮氣候、肥料種類、池水原肥度等因素。一般每畝可施糞肥(人、畜糞便)250―500kg左右,或施綠草(以豆科或菌科植物為好)5000―700kg左右。或施糞肥100―150kg加硫胺5―10kg。
(三)魚苗放養魚苗下塘要適時,應在魚體平游、開口后及時放入魚苗池。過早過晚都會影響其生長和成活率。
在確定放養密度時,一般根據池水水質、餌料的數量與質量、魚苗體質等靈活掌握。如在水質好、溶氧充足和餌料豐富的情況下,可適當多放;水質稍差或餌料供應不足時,應適當稀放)魚苗體質好的可密些,體質差的可稀些。鯔梭魚苗的放養密度,以每畝水面放養魚苗8萬―15萬尾較好。魚苗下塘時應注意:用藥物清塘的,魚苗下塘前1一2天需進行試水,即取一盆水放入幾十尾魚苗,觀察藥性是否已消失,以防止發生死魚事故。同時還必須檢查池中餌料生物種類和數量,是否適合魚苗攝食的需要,因為早期仔魚入池不久,需要通過一個營養轉換的“危險階段”(仔魚的卵黃完全消失的前后幾天),此時池中必須具備大量的橈足類無節幼體、橈足類卵或輪蟲等小型浮游動物餌料,否則易造成仔魚大量死亡。下塘的魚苗、必須是同一批孵出。如果有大有小,即使只差1一2天,也會使后批魚苗生長受阻,造成不良后果。魚苗下塘時,應注意孵化水溫與池水溫度不要相差太大,一般不超過上3℃。要順風放魚苗,以免被風吹到岸邊上。魚苗下塘后要輕輕攪動池水,以免魚苗集中在一起。由于魚苗幼嫩,操作時要特別小心,魚苗過數時(可用杯量法)要帶水操作,切不可濃縮后過數,以免發生大批缺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