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蛤具有隨水質因子變動或生長習性由中潮區向低潮區下帶移動的習性,俗稱"跑流"。即在生長過程中除能借助其斧足移動外,還可以通過分泌明膠質帶而隨潮流移動。
移動發生的季節,主要是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下旬這兩個階段的大潮期的漲潮初期和退潮末期,尤以5—6月最盛。潮流停止后,移動即終止,文蛤潛入灘中,透明帶消失。
文蛤雌雄異體,無性變現象,一般二年性成熟,性比1:1,成熟的性腺包圍在內臟塊周圍并延伸至足的基部在繁殖季節用肉眼觀察性腺時可分辨雌雄,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黃色。
兩性在外形上無第二性征。卵沉性,圓球形,卵徑為 72-90μm,初級卵膜外有一層膠質膜,稱次級卵膜。精子頭部一邊稍凹,呈狹繭形,長約3μm。
在4月份性腺未成熟之前和10月份繁殖期后性腺消退時,文蛤雌雄難以辨認,解剖性腺看不到卵子和精子的占 90%以上。文蛤懷卵量和產卵量與個體大小及外部條件有密切關系,據解剖測定一般3,4齡文蛤懷卵量為40-200萬粒,排放量為 20-40 萬粒。成熟的文蛤一年繁殖一次,但文蛤的生殖細胞是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海水中受精孵化,變態生長。
就全國來說,文蛤繁殖期為3—9月,但海況與氣候因子變化會影響文蛤繁殖期的提前或推遲。一般來說,南方早于北方,全國文蛤繁殖期:廣西5—7月,福建,江蘇6—7月,遼寧,山東7—8月(青島5—9月)。文蛤繁殖水溫24—25。5℃,最佳水溫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