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鳡魚出血性敗血病病原為艾特韋彈狀病毒,該病毒最適增殖溫度為12℃。
1、鳡魚敗血病的癥狀
該病分為急性、慢性和神經性三種類型。
(1)急性型:從發病到死亡非常迅速,且死亡率較高。剛染病的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眼眶充血,口腔上顎和胸鰭基部有充血現象,鰓發白或呈花斑狀充血,解剖發現肌肉和內臟有出血現象。
(2)慢性型病程較長,死亡率較低。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鰓絲發白、發脹,肌肉和內臟有出血癥狀。
(3)神經型:病魚運動異常。在水面時而靜止,時而狂游,掙扎或作旋轉運動,有時卻又沉入水底。體表出血癥狀不明顯;解剖發現肌肉有出血點。病程較長,死亡量較小。流行于冬末春初,在水溫6℃~12℃時發病較多,當水溫升至14℃~15℃時,基本沒有此病發生。主要危害魚種和1齡以上的虹鱒,累計死亡率高達80%以上。
2、鳡魚敗血病的防治方法
(1)引種時注意把好檢疫關,杜絕引進攜帶病毒的魚卵、苗種及親魚;
(2)發病初期用皮維碘拌餌投喂,每100kg魚每天投喂有效碘150g~200g,連續投喂10天~15天;
(3)每萬尾(規格1g/尾以內)仔魚每天投喂25mg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分兩次投喂,連續投喂一周,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4)將飼養水溫逐漸升高到18℃左右,可以控制此病進一步蔓延;
(5)用中草藥按下列配方"玄參20克,蒲公英10克,苦參20克,夏枯草15克,金銀花15克,黃柏15克,黃芩15克,黃連8克,板藍根20克,麥冬15克,槐米15克,甘草20克,柴胡10克,石膏25克",添加到200kg的飼料中,制成藥餌,每天投喂一次,連續投喂5天,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
(6)治療期間在飼料中添加0.5%的Vc-磷酸酯,連續投喂10天,可以增加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