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蛤蜊養殖灘面的整理
新建場地,應將場內雜物外移及平整灘面。老場地應進行場地翻耕。具體做法:大潮低潮位時組織人力使用鏟或鋤頭,順向潮流方向,將表層10厘米~15厘米底質翻起,利用潮汐變化使底質得到有效沖刷,視底質淤積情況,一般翻耕1次,若底質淤積嚴重,可翻耕2次~3次。
2.蛤蜊養殖圍網設置
(1)圍建防逃設施嚴密圍建養殖場地是保證養殖過程中蛤蜊不流失的關鍵。一般養殖場地圍雙層網,內層網目2.5厘米,外層網目4厘米。圍建場地的木樁有兩種規格:一種長約1.5米~2.0米,直徑6厘米~8厘米,用于扶持網片;另一種長40厘米,直徑3.0厘米~4.5厘米的短樁,用于固定埋下的網片及場地內拉線打樁。
(2)埋網方法沿預定場地邊緣挖深25厘米~30厘米的溝,將網的邊連繩索拉直放入溝內,每隔0.8米沿溝內繩索打入一短樁固定,將網拉直埋上沙土,此時網高出灘面0.7米~1.2米,用長樁在網的兩邊以"人"字形錯開并斜插入沙灘中50厘米~60厘米,樁距1.5米。
用穿過網片的繩索以"∞"字結纏緊在長樁上維持與網片相同的高度,從一端看,木樁與網片形成"個"字型。斜插長木樁的目的,是避免在大量藤壺附著后,長樁上的藤壺與網片在風浪作用下磨擦,造成斷繩、裂網的現象。這種埋網法還能有效地避免因臺風、風浪襲擊而引起的蛤蜊大量流失。
(3)養殖場地拉線蛤蜊具有遷移的習性,常靠自身分泌物形成粘液帶,隨著潮流沿退潮方向移動。場地拉線的作用就是借以"割斷"形成的粘液帶,阻止蛤蜊因移動而向圍網邊大量集群。拉線的方法:在場地內垂直于潮流方向平行打短樁,以"井"字形拉線,線距灘面3厘米~5厘米。
場地內拉線后,蛤蜊大部分集中在線下、樁下、網邊,整個養殖場地內的蛤蜊分布相對均衡,而不拉線的場地,則有大量的蛤蜊密集在低潮位的圍網邊,這種情況不利于蛤蜊攝食、呼吸,有礙于蛤蜊正常生長,甚至造成蛤蜊死亡。
以上就是蛤蜊養殖場地的建造的介紹,你了解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