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是我國的一種重要糧食作物,目前我國種植的水稻產量基本上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目前水稻品種的產量都很高,那么水稻常見病害有哪些?
稻瘟病
這種疾病發生的時間和癥狀都不一樣,主要有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苗瘟病呈黃褐色枯死,葉瘟可出現黃暈或暗綠的橢圓形病斑,葉兩側均有褐色霉菌層。節瘟會產生棕色的小點,使整個節體變黑,壞死,容易折斷,穗頸瘟會使穗頸變褐,造成枯白。而且會出現灰白色的病斑就是谷粒瘟。
防治方法:選擇抗病品種,進行科學施肥管理,再增加磷鉀、磷鉀,提高水稻抗病性,合理密植可改善水稻透氣性。可在發病后應用稻瘟靈、硫磺-三環唑等藥物來預防和治療,每隔7-10天噴藥一次,效果非常明顯。

胡麻斑病
水稻胡麻斑病首先表現在葉片上褐色的小斑點,其后擴展為褐色至暗褐色的橢圓形病斑,似芝麻粒。中央有黃或灰白色,邊棕色,周圍黃色暈環,兩端鈍圓,但無沿葉緣延伸的壞死線。
葉片上的病斑常常互相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斑。單個品種可產生方形病斑,初生灰綠色漬狀,后變成黃褐色,在每個葉面上有數個均勺不等的斑點,可使葉片死亡。

細菌性褐斑病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危害強,如葉片、葉鞘、莖、節、穗、枝粳和谷粒葉片感染初為褐色水浸狀小斑。后擴大成紡錘形不規則形褐色條斑,邊緣出現黃暈,病斑中心灰褐色。且病斑常融合大條斑,使葉片局發生壞死,不見菌膿。
葉鞘受害多發生在幼穗抽出前穗包上,病斑赤褐,短條狀,后融合成水漬狀,不規則大斑,后期組織壞死,輕剝開葉鞘,有黑褐色條狀斑。
而且,劍葉發病嚴重時抽不出穗,鏡檢可見切口處有大量菌膿溢出。輕者有不同程度的減產,重者絕收。

赤枯病
病株矮化,老葉黃化,心葉變窄,直挺,莖細,莖細,分蘗少而小。初期上部呈深綠色或暗綠色,莖部老葉尖端出現邊緣不清的褐色小點或短條斑,然后發展成大小不規的銹斑。
此后斑點逐漸增多,變密、擴大,葉片多從葉尖到基部逐漸變成赤褐色,并內下葉向上蔓延。重者植株僅剩少數葉片保持綠色,似火燒狀,葉鞘與葉片癥狀相似,產生赤褐色至污褐色小斑點,以后枯死。

白葉枯病
處于苗期,分蘗期易染上病害,葉片染病后,就會出現褪綠枯黃斑,干后結出黃色小膠粒,極易脫落。枯心苗在分蘗期開始出現,表現為失水、卷筒、青枯,病莖部位還會有黃白色菌膿菌溢出。
防治方法: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底肥、腐熟土、磷鉀,用浸果靈或強氯精浸種,催芽播種在強氯精洗凈后進行常規的催芽播種。在發病早期應用葉枯唑;氯溴異氰尿酸噴施防治,效果很好。

條斑病
本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為暗綠色水浸狀半透明小斑,在葉脈間迅速擴展成黃褐色的細線或短虛線狀條斑,病斑的兩端呈浸潤型綠色。
該病斑還常出現下露珠狀黃菌膿液,干后呈黃色膠狀小顆粒,不易脫落。發病重時,葉片枯萎,發病嚴重時葉片卷曲,田間呈現黃白色,造成植株早死或不能抽穗。
防治方法:應加強病蟲害防治,選擇抗性品種,科學管水,施腐熟農家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播種前,可用85%三氯異氰尿酸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浸種,發病后可用氯溴異氰尿酸;噴霧防治中生菌素兌水,預防和治療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