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小麥和水稻而居第三位。目前發生普遍而又嚴重的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銹病、紋枯病、彎孢霉葉斑病、莖基腐病、絲黑穗病等。
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稱條紋病、煤紋病、枯葉病、葉斑病等,是玉米的主要葉部病害,我國各地均有發生,危害較重。
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危害葉鞘和苞葉。一般先從底部葉片開始發生,逐步向上擴展,嚴重時能遍及全株,但也有從中上部葉片發病的情況。

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部,但莖部和果穗的苞葉、子粒也可被害。
葉片病斑小而多,初為褐色水漬狀小點,擴大后成橢圓形或長方形約0.5厘米的病斑,邊緣有紫色或紅色暈紋圈。
葉鞘和和果穗苞葉上的病斑一般表現為紡錘形或不規則形,黃褐色,邊緣紫黑色或不明顯,病部往往密生一層灰黑色的霉狀物,有時引起果穗腐爛或下垂掉落,種子發黑。

彎孢葉斑病
玉米彎孢霉菌葉斑病是繼玉米大、小辦秉之后的又一種新的葉部病害,在我國各主要玉米產區普遍發生。

褐斑病
一是提前預防。在玉米4~5片葉期,用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葉面噴霧,可預防玉米褐斑病的發生;二是及時防治。
黃準海夏王米區在7月中旬、第一次降雨之后及使用三唑酮、甲基硫菌靈、烯唑醇等噴霧防治,整株施藥。
玉米發病時,也可用2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葉面噴霧,或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12.5%禾果利號醇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
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藥液中適當加葉面寶、磷酸二氫鉀、尿素類葉面肥,促進玉米健壯,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南方銹病
銹病主要侵害葉片,嚴重時果穗苞葉和雄花上也可發生。植株中上部葉片發病重。
最初在葉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顯的淡黃色小點,以后突起,并擴展為圓形至長圓形,黃褐色或褐色,周圍表皮翻起,散出鐵銹色粉末。后期病斑上生長圓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

紋枯病
玉米紋枯病主要危害葉鞘,也可危害莖稈,嚴重時引起果穗受害。發病初期多在基部1-2莖節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后擴展合成不規則或云紋狀大病斑。
病斑中部灰褐色,邊緣深褐色,由下向上每那眼擴展。穗苞葉發病也產生同樣的云紋狀斑。果穗發病后禿頂,子粒細扁或變褐腐爛。
嚴重時根莖部組織變為灰白色,次生根黃褐色或腐爛。多雨、高濕持續時間長時,病部長出稠密的白色菌絲體,菌絲進一步聚集成多個菌絲團,形成小菌核。

莖腐病
一是藥劑拌種,可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150g,對水適量,拌種50Kg,或采取種子包衣可有效減輕莖腐病的發生。
二是在發病初期噴根莖,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硫酸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10d噴1次,連治2-3次。

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又稱烏米、啞玉米,是我國春玉米區重要病害。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多在出穗后顯癥,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顯癥,在4-5葉上生1-4條黃白條紋。
雌穗發病較健穗短,下部膨大頂部較尖,整個果穗變成一團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亂的黑色絲狀物;有的增生,變成綠色枝狀物;有的苞葉變狹小,簇生畸形,黑粉極少,分蘗增多。

穗腐病
玉米腐穗病是玉米生長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稱玉米穗粒腐病,屬世界性病害。一般品種發病率為5%-10%,感病品種發病率可達50%左右,造成嚴重損失。
從果穗頂端或基部開始發病,大片或整個果穗腐爛,病粒皺縮、無光澤、不飽滿,有時子粒間有粉紅色或灰白色菌絲體產生,其上密生紅色粉狀物,病粒易破碎。
果穗病部苞葉長被密集的菌絲貫穿,粘貼在一起貼在果穗上不易剝離。

瘤黑粉
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以種子重量的0.2%拌種,或用20%粉銹寧乳劑200ml拌種50kg,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0.5%-0.7%拌種。
在玉米抽雄前噴50%的多菌靈或5%福美雙。防治1-2次,可有效減輕病害。由于玉米瘤黑粉病初侵染時間長,而藥劑殘效,以玉米生育期間噴藥防治效果往往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