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葉霉病的病菌附著在病株殘體內越冬,翌年借助氣流傳播,從葉背的氣孔、花萼、花梗侵入,潛伏在種皮上,當溫度達到20-25℃,相對濕度95%以上時發生的幾率較大,多年連作、排水較差、濕度大的田塊是發病較重的。

一、番茄葉霉病的發生規律
1、發病癥狀
(1)番茄葉霉病主要是危害葉片,發病嚴重的時候莖、花果等也會受到影響。
(2)發病前期,葉片會出現許多斑點,斑點處背面則會出現灰白色的霉層,霉層顏色逐漸變深。
(3)如果遇到高濕環境的話,那么病斑的表面也會出現霉層。葉霉病首先會從植株下部的葉片開始發病,然后慢慢向上開始蔓延。
(4)嚴重時,整片葉片都會布滿霉層,葉片呈卷曲、干枯狀。除此之外,嫩莖、果柄上都會出現類似病斑,果實失去食用性。

2、發生規律
(1)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菌絲塊在病株殘體內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或以菌絲體在種皮內越冬。
(2)翌年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從葉背的氣孔侵入,還可從萼片、花梗等部分侵入,并進入子房,潛伏在種皮上。
(3)病菌喜高溫、高濕環境,發病適宜氣候條件為溫度20~25℃,相對濕度95%以上。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發病盛期為春季3~7月和秋季9~11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開花結果期。
(4)多年連作、排水不暢、通風不良、田間過于郁閉、空氣濕度大的田塊發病較重。年度間早春低溫多雨、連續陰雨或梅雨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秋季晚秋溫度偏高、多雨的年份發病重。

3、防治方法
(1)及時通風,適當控制澆水,澆水后及時通風降濕。
(2)采用雙壟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方法,除可以增加土壤濕度外,還可以明顯降低溫室內空氣濕度,從而抑制番茄葉霉病的發生與再侵染,并且地膜覆蓋可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病菌的傳播。
(3)根據溫室外天氣情況,通過合理放風,盡量降低溫室內濕度和葉面結露時間,對病害有一定的控制效應。
(4)及時整枝打杈、植株下部的葉片盡可能的摘除,也可增加通風。實施配方施肥,防止氮肥過多,適當增加磷、鉀肥。
(5)病害始發期,保護地番茄用百菌清煙劑3~3.75千克/公頃熏蒸,或噴撒葉霉凈粉塵劑、百菌清粉塵劑或敵托粉塵劑,間隔8~10天噴1次,交替輪換施用。
(6)發病初期,摘除下部病葉片后及時噴藥保護,重點噴灑葉片背面。有效藥劑有多菌靈、異菌脲、武夷霉素、多·硫懸浮劑、甲基硫菌靈、百菌清、氟硅唑、苯醚甲環唑等。

二、番茄頂腐病的癥狀和防治方法
1、發病癥狀
(1)番茄頂腐病又稱臍腐病,僅發生在番茄果實上。
(2)以青果期至著色期前最易發病,發病初始在幼果臍部、花器殘余部位及其附近產生水浸狀斑,暗綠色,后擴大為暗褐色大斑,有時擴展到半個果實。
(3)當病部深入到果肉內部時,果肉組織呈干腐狀收縮,較堅硬,被害部分外部呈扁平狀,表面皺縮,病果一般不腐爛。
(4)后期遇濕度高時,病部極易被其它腐生霉菌寄生,在病部出現黑褐色或其它顏色霉狀物,造成病果軟化腐爛。

2、發生原因
(1)番茄座果期,當田間水分滿足植株正常生長需求時,植株的各組織器官間的供水是相對平衡的。
(2)而當處于燥熱氣候、干旱時水分供應缺乏,葉片因蒸騰作用與其他組織器官進行水分爭奪,番茄葉片的細胞滲透壓比果實的細胞滲透壓要高,水分被葉片奪取,果實的遠點臍部因大量缺水引起組織壞死,生長發育受阻,形成臍腐。
(3)也有認為是植株不能從土壤中吸收足夠的鈣素和硼素,致使臍部細胞的生理紊亂,失去控制水分的能力而發病。

3、防治方法
(1)首選果皮較光滑,果實較尖的品種,這類通常具有較強的抗病性能,在易發地區推薦選用,如長春1號,橘黃佳櫈等品種。
(2)補充鈣素、施足基肥、合理配合。土壤缺鈣時,每畝用消石灰或碳酸鈣50千克均勻撒于地面并翻入耕層中。
(3)防止土壤干濕不定,切忌土壤過分干旱。定植時澆1次緩苗水,以后在花序開花坐果時灌溉,水量不能過大。以后根據土壤墑情酌情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4)中耕時松土,且施草木灰200千克/畝,應施于7-8厘米土層內,以促進土壤透氣、透水,增強植株抗病性,這些簡易的方法可大大杜絕臍腐病的發生。
(5)發病時,選擇1%的過磷酸鈣或0.1%氯化鈣進行根外施肥,每周1次,防治效果十分顯明。需注意,噴藥時一定要接觸葉片及果實,尤其是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