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我國大豆的產量與美國等國家相比不高,但每年還是保持一定的出口量。在日本,
中國大豆因含油率低而不被用作榨油,而是直接食用或制成各類豆制品。從品質來看,大豆脂肪含量是:阿根廷>巴西>美國>中國,而蛋白質含量是:中國>美國>巴西>阿根廷,加上中國大豆是非轉基因的,因此受到推崇非轉基因食品的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青睞。近年來,我國大豆的年出口量出現的起伏比較大(如圖4),主要是受國家政策、貿易壁壘(特別是技術性貿易壁壘)、關稅、產量等影響。
我國大豆出口量在2008年出現高峰,而受世界金融危機延伸的影響,出口量在2009年開始急劇下降,直到2010年后半年才有上升的趨勢,到2012年出口量達32萬噸,與2011年相比上升了約34.4%。 日本大豆年進口需求量約為500萬噸,而日本本國大豆產量只有20萬-25萬噸,其余的從北美、南美、中國等地區和國家進口。日本進口中國大豆,從1985年的約30萬噸(1986年為最高,曾達到32萬噸),到1995年下降至15萬噸以下,現在一直在13-15萬噸之間徘徊。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中國1990年后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豆市場也導入了市場經濟,出口價格隨著上漲;
(2)1991-1992年,中國大豆幾乎停止了出口,使穩定的中國供應商信譽下降;
(3)北美大豆逐步進行品種改良,農業技術提高和機械化程度提高,原來進口中國大豆的客戶不再單一使用中國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