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玉米育種的特點
玉米最主要的特征是天然異花傳粉,天然授粉群體的田間組成處于高度的異質狀態,個體的基因型處于高度的雜合狀態,這決定了在玉米天然授粉的群體中,株間表現型比較意義不大,必須通過一定的基因型選擇過程才能正確地決定取舍;同時,由于個體基因型高度雜合,造成表型選擇不可靠,必須對大量個體做測交或后代鑒定,才能確認表型是否真實遺傳。由于這些原因,在玉米育種過程中,一般都要經過多代的選擇比較才能育成新的自交系或品種。
現代玉米育種的主流是雜種優勢育種,基本途徑是先選育純合的親本自交系,再將親本自交系雜交,選育出雜種優勢強的雜交種。生產上利用的是F1代的雜種優勢。自交系的選育不但要求本身性狀優良,還要求配合力高。對自交系農藝性狀和配合力的選擇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不可偏廢。這就大大提高了育種的難度,延長了育種的周期。不僅如此,自交系的性狀同雜交種的性狀雖然有關系,但仍然有距離,在雜交種水平上還要對農藝性狀進行選擇鑒定,同時對主要目標性狀的雜種優勢水平進行比較,最終育成優良雜交品種。
二、玉米自交系的選育
1.農藝性狀好。植株性狀:主要包括株型和抗倒性。植株性狀一般根據穗上部葉片伸展的姿態分為緊湊型、半緊湊型、和平展型;根據株高分為高稈、中稈、矮稈、半矮稈等。
穗部性狀:穗部性狀一般由穗型、粒型、穗行數等構成。穗型的劃分有很多種,最明顯的是長穗型、粗穗型、筒型、錐型、紡錘型等;粒型分為馬齒型和硬粒型及其各種過渡類型。自交系選育中最好兼顧長穗型和粗穗型的選擇。長穗型的行粒數較多,但粒行數較少;粗穗型的粒行數較多,但行粒數不可能很多。自交系的粒行數一般10~20行。12~14行的比較適中。粒型的選擇要根據育種目標確定,一般偏硬粒型的自交系組配的雜交種商品性好,偏馬齒容易組配出的雜交種產量和淀粉含量比較高。此外,籽粒的大小、粒重和粒色的一致性也需要考慮。
抗逆性:對主要的玉米病害和自然災害性條件要有一定的抗性或耐受性,以確保種子生產的穩定性和雜種優勢的穩定發揮。整齊一致性:要求農藝性狀在外觀上要整齊一致,體現在基因型上要基本純合。
2.配合力高。配合力是指雜交親本在其雜種后代的雜種優勢中發揮作用的潛在能力。自交系配合力的高低決定著未來育成雜交種的增產能力和利用價值,因而是自交系最重要的性狀。配合力分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前者的遺傳基礎是來源于親本的基因加性效應,后者決定于親本基因的非加性效應,二者在遺傳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所以,在自交系的選育上二者不可偏廢。
3.種子生產性能強。高產、優質、抗性好的雜交種能否推廣或者成為主栽品種,很重要的條件是要具備優良的種子生產性能。包括親本種子發芽力和發芽勢強,幼苗長勢好,易于保苗,雌雄協調;父本散粉好,花粉量大,花期較長;母本雄穗柄長,抽雄容易,吐絲快而整齊,結實性好,籽粒均勻,產量高;父母本光溫反應小,花期協調容易,制種易于成功。
4.選育自交系的基礎材料。從根本上說,玉米雜交種強大的雜種優勢來源于親本間充分大的遺傳差異。因此,選育自交系的基礎材料必須來源多樣,遺傳基礎廣泛。選系材料的來源大體有4個方面:第一種是地方種質,包括老的地方品種群體,或者來源于地方品種的自交系等。在一些特殊的生態條件下可能存在優良抗源、或優良品質材料,應該特別注意收集。第二種是雜交種,主要指生產上應用的或者引進的雜交種,也包括用自交系有目的組配的用于選系的雜交種,其中應用最大的是單交種。一般認為,采用當地或異地生產上廣為利用的雜交種選系是育成優良自交系的捷徑,這些選系一般農藝性狀好,配合力比較高。第三種是綜合種或輪回改良的群體,這些群體一般優良基因的頻率和優良基因型的重組率都比較高,但有利基因的聚合程度可能不如單交種,在選系過程中通常要加大選擇量。第四種是遠緣雜種后代。玉米的野生近緣種很多,其中含有豐富的優良性狀,但由于種間雜交困難,后代不育或分離嚴重,穩定慢,直接用于選育自交系難度大,現在已經很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