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雌穗頂端的幼蟲取食花絲及未成熟的嫩粒,使籽粒殘缺不全,并引起霉爛,降低玉米籽粒的品質。至4—5齡時,這些幼蟲有的自雌穗頂端蛀入穗軸,有的自雌穗基部蛀入雌穗柄,也有的蛀人雌穗著生節上下的莖稈。但此時玉米已進入灌漿中、后期,雌穗的大小已經定型,所以這一代幼蟲主要影響千粒重和籽粒的品質。
形態特征
成蟲體黃褐色,雄蛾體長10—14mm,翅展20—26mm;觸角絲狀,灰褐色,復眼黑色;前翅內橫線為暗褐色波狀紋,內側黃褐色,基部褐色;外橫線為暗褐色鋸齒狀紋,外側黃褐色,外橫線與外緣線之間,有1褐色帶。內橫線與外橫線之間淡褐色,有2個褐色斑;緣毛內側褐色,外側白色,后翅灰黃色,中央和近外緣處各有1褐色帶;雌蛾比雄蛾體形大,體色淺,前翅淡黃色,線紋與斑紋均淡褐色,外橫線與外緣線之間的闊帶極淡,不易察覺;后翅灰白或淡灰褐色;后翅基部有翅疆,雄蛾1根,較粗壯;雌蛾2根,稍細。短橢圓形,扁平,略有光澤;初產時呈乳白色,后轉黃白色,半透明;臨孵化前卵粒中央呈現黑點,為幼蟲頭殼,邊緣仍為乳白色。
發生規律
越冬幼蟲5月中下旬進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蟲盛發,在玉米上產卵。1代幼蟲6月中下旬盛發為害,此時玉米正處于心葉期,為害很重。2代幼蟲7月中下旬為害玉米(心葉期)和玉米(穗期)。3代幼蟲8月中下旬進入盛發,為害玉米穗及莖部。成蟲常在晚上羽化,且有雄蟲比雌蟲早1—2天羽化的習性。白天多躲藏在雜草叢或麥田、稻田、豆地茂密的作物間,夜晚飛出活動,飛行力強。成蟲有趨光性和較強的性誘反應。幼蟲孵出后有取食卵殼的現象。初孵幼蟲行動敏捷,能迅速爬行,遇風吹或被觸動,即吐絲下垂,轉移到其他部位或擴散到鄰近植株。幼蟲具有趨糖、趨濕多種特性。播期早、生長茂盛、葉色濃綠的植株著卵量往往超過一般玉米。不同生育期、品種和播期的玉米上,由于幼蟲成活率高低不同,受害輕重也就不同。開花期最易吸引螟蛾產卵;在小花和嫩粒上,幼蟲成活率顯著較心葉期高。在相同的卵量或蟲口密度下,感蟲品種(系)受害重,玉米螟幼蟲的存活率高。
防治方法
越冬幼蟲羽化以前,處理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莖稈是消滅越冬幼蟲、壓低越冬蟲源基數的有效措施:3代發生區,盡量擴大夏玉米播種面積,壓縮玉米、高粱、谷子等寄主作物的春播面積,減少第1代玉米螟的食料來源和繁殖場所,以控制第2、3代發生量和減輕對夏玉米的為害。利用雌蛾喜在高大茂密、生長旺盛的寄主植株上產卵的習性,在春玉米正常播種前1個月左右選擇鄰近越冬場所的地塊種植小面積的誘集帶、誘集田,或對少數早播春玉米田塊加強肥水管理,促其早發,誘集成蟲產卵。種植抗螟品種是一種經濟、有效、安全的治螟措施。與一些作物的田間管理措施結合實施,尤其是間苗、定苗以及棉花整枝、打杈、去頂心等措施可以直接除蟲除卵,與玉米螟的防治關系更為密切。如第1代玉米螟在玉米苗期為害,可結合間苗、定苗去掉有蟲株;第2代玉米螟低齡幼蟲先在玉米嫩頭、葉柄為害,然后才蛀莖,可結合整枝、打頂去掉有蟲葉柄、嫩尖和枝杈,并帶出田外集中處理,均可明顯減輕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螟防治的最佳適期為心葉末期,也就是大喇叭口期,即防治玉米螟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