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大豆產業接連失地
大豆是我國第一個放開進口的大宗農產品。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前大豆產業還在有序地獨自成長。當時國內大豆加工企業以傳統壓榨企業為主,雖然各加工企業競爭激烈,但規模有限,行業利潤豐厚,每噸豆油可以有四五千元不等的利潤而且使用的原料以國產大豆為主,進口大豆只用來補缺。
加入WTO后,3%的進口關稅根本無法控制蜂擁而來的進口大豆。2003年大豆進口量超過國產大豆產量,突破2000萬噸,而當時,國產大豆產業尚缺乏有效的保護。跌得最慘的是2004年的美方期貨陷阱,國產大豆產業遭全盤洗牌,外資低價兼并國內壓榨企業,控制了大豆進口權,控制了中國85%的大豆實際加工總量,利用壟斷地位控制價格打擊整個國產大豆產業。2008年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80%。
2008年國際大宗農產品市場被壟斷炒家折騰得大起大落,逼得國家只能加大糧食收儲力度。有關稅配額管理等措施保護的玉米、麥子、水稻等糧食作物取得預期的收儲效果,國產大豆托市收購的效果卻十分尷尬,根本無法扭轉大豆產業危機的現狀。部分內地省份壓榨企業便呼吁,政府提高大豆進口關稅。
2008年12月19日,財政部公布了我國關稅稅則調整方案,大豆進口關稅沒有調整。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國家不可能把所有的國產大豆全部收入儲備庫,要消除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價格的價差,征收反傾銷特別關稅,提高大豆的進口價格,才是應該使用的重要手段。
2009年美國政府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實行懲罰性關稅,由此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升溫。美大豆進口占我國進口總量的40%以上,來自各方面的對美大豆進口貿易反制裁的呼聲異常高漲。考慮到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政府不采取提高大豆進口關稅的措施,但是當國產大豆產業在美國轉基因大豆的擠壓下,市場被國外大豆占領,豆油壓榨被外資打敗,國家儲備受到威脅,農民更是苦不堪言。“中國大豆保衛戰”越保市場份額越少。
為什么不啟動反傾銷調查?
我們為什么不啟用反傾銷手段?這種吶喊,在2009年美方貿易保護愈發泛濫的情形下,愈發強烈。
2009年12月15日,中國商務部表示會在職能范圍內繼續關注進口大豆給國內相關產業帶來的影響。
傾銷,是指一國(或地區)的生產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國內市場價格或低于成本在進口國(或地區)市場的低價拋售商品行為。傾銷的目的是搶占份額,打敗競爭對手,從而獲得壟斷利潤,它造成進口國市場已建立的產業受到實質性傷害或構成這一威脅,或實際上使進口國產業延遲建立。
就大豆產業而言,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07年和2008年對華大豆出口增長率分別達到了62.6%,76.3%。截至2009年8月6日,中國進口美國大豆1980萬噸,同比增長44.53%;中國進口量占美豆出口的55%,較2008年同期增長12%。對此,中國大豆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表示進口量如此超常規增長,應該對美國大豆啟動反傾銷調查。
終究未能等來“合適時機”
當時,國內大部分大豆企業缺乏對WTO基本規則及反傾銷等法律法規的認識和了解,缺乏反傾銷應訴方面的經驗、技巧和專門人才。2004年以來,當國內產業受到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的威脅時,國內大豆企業并沒有主動申請立案,有些國內大豆企業為了生存主動請求外資兼并。
2005年3月發改委發出行業產能加工能力過剩的警告,這不但未能保護國內企業,反而堅定了外資加速擴張的速度。關鍵一戰,保護國內產業的主要救濟手段未實施。
2007年3月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組建,2008年和2009年黑龍江大豆協會跟幾家油脂企業老板探討申請反傾銷調查,此時的眾多國產大豆加工企業情況復雜,他們并沒有積極響應,觀望情緒濃重。因為有些實力的企業跟外資或進口大豆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反傾銷會傷及其利益。
而缺乏實力的企業根本沒有這個意識,他們大都是從作坊發展起來,企業成長程度制約著發展意識的提高,想不到那么遠。政府部門也在斟酌目前國家只有700萬多噸的儲備規模,遠遠偏離2000萬噸的控制能力;如果因反傾銷產生貿易爭端,進口大豆下降過度,短缺的供給如何解決?
而同為2008年,中國針對美國肉雞的反傾銷調查卻順利啟動,這是為何呢?
據海關統計,2008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1543萬噸,價值大約90億美金,約占中國大豆進口量的四成左右。90億美元的進口額遠遠高于中國當年21.68億美元的輸美輪胎。大豆對輪胎,就商戰策略看,貿易沖突升級太快。而2008年我國進口美國肉雞僅為7.77億美元,占當年中美貿易總額的0.23%。很顯然,肉雞對決輪胎,無足輕重,肉雞加相關汽車產品回擊輪胎,金額基本對等,所以,中國政府對此次貿易爭端反擊是理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此次對美國肉雞采取的行動,是中國首次對來自美國的農產品啟動“雙反”調查。除了考慮沖突級別,以下兩點對我國以后這方面工作的開展積累了經驗。
一是申請工作的準備。選擇肉雞反擊就是因為前期準備工作充足,有關協會在接到國內肉雞企業反應后,用了近半年時間準備相關申述材料,并于2009年8月就正式將申述材料提交到了商務部。
二是補貼的調查。這次調查涉及肉雞產品的間接補貼。據悉,飼料成本占整個肉雞生產成本的70%,美國政府通過向大豆、玉米的種植者提供直接補貼降低養殖飼料,進而降低肉雞生產價格。
跨國公司能夠全面控制我國大豆產業的環節,向我國大量傾銷大豆,與美國對豆農的巨額補貼息息相關。長期以來,美國政府一直給予豆農每噸37美元的補貼,年補貼總額達25億美元,相當于大豆年產值的25%。2007年美國的新農業法案更是加大了對大豆的補貼。據測算,美國大豆補貼每壓低價格一個百分點,就會使中國豆農年收入減少2.7億元。對來自美國肉雞的調查將對進口大豆間接補貼調查積累寶貴的經驗。
中美間的貿易摩擦還會繼續,而大豆不僅涉及要素稟賦、規模經濟、需求與供給、市場規模、產業性質等經濟條件,而且牽動貿易政策在內的社會政治環境,更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產業體系的競爭。
中美大豆之爭,當然并不僅僅是企業對企業、法律對法律、外交對外交的線性交戰。在中美大豆的歷史一戰中,我們終究沒能等來那個足夠合適的反擊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