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生規律:麥葉蜂在北方麥區一年發生一代,以蛹在土中20厘米深處越冬,翌年3月氣溫回升后開始羽化,成蟲用鋸狀產卵器將卵產在葉片主脈旁邊的組織中,成串產下。葉面上出現長2厘米,寬l厘米突起。每葉產卵1~2粒或6—7粒。卵期10天。幼蟲有假死性,1-2齡期為害葉片,3齡后怕光,白天伏在麥叢中,傍晚后為害,4齡幼蟲食量增大,蟲口密度大時,可將麥葉吃光,一般4月中旬進入為害盛期。5月上中旬老熟幼蟲入土作繭休眠至9、10月才脫皮化蛹越冬。麥葉蜂在冬季氣溫偏高,土壤水分充足,春季氣溫高、土壤濕度大適其發生,為害重。沙質土壤麥田比粘性土受害重。
防治方法:
一是農業防治。在種麥前深耕時,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蟲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以致死亡,有條件地區實行水旱輪作,進行稻麥倒茬,可消滅危害。
二是化學方法。掌握防治指標進行防治才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麥葉蜂防治指標是每平方米達到30頭,防治用藥可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毒死蜱乳油,每畝40-50克,兌水40-50公斤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