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原因分析
造成落花落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施肥不當
若施氮肥過多,引起豆苗徒長,造成田間郁蔽,通風透光不良,使營養物質的積累和運輸受阻。若磷、鉀肥嚴重不足,則根系發育不良,養分吸收少,且莖稈纖細,葉面積小,光合產物少。
2、田間濕度過大
土壤濕度過大,氧氣不足,影響根系的呼吸和吸收,妨礙生理代謝的正常進行。
3、病蟲危害
蠶豆花莢期常遭受赤斑病、銹病、根腐病和蚜蟲等多種病蟲的集中危害,輕則爛根落葉,落花落莢,重則成片枯死,顆粒無收。
4、氣候影響
蠶豆開花期正值春雨連綿季節,花粉粒因大量吸水后膨脹而破裂,從而喪失受精能力。
二、增產措施
1、合理施肥
蠶豆屬豆科作物,對磷、鉀的需要量大,每生產100公斤蠶豆,約需五氧化二磷2公斤、氧化鉀5公斤。據試驗,蠶豆施用磷、鉀肥,既能減少蕾的脫落和退化,又能減少花莢脫落,一般比對照增產40%左右。在蠶豆播種時,每畝用過磷酸鈣10公斤、氯化鉀5公斤拌適量土雜肥作蓋籽肥。如未施蓋籽肥,應在開春后,每畝埋施過磷酸鈣10公斤、氯化鉀7公斤于蠶豆行間。蠶豆開花后,其生長發育快,對氮、磷、鉀的需要量分別占其總用肥量的80%、90%和67%,故應普遍施一次花莢肥,以協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矛盾。一般畝施人畜糞10~15擔,或尿素5公斤、氯化鉀3~5公斤。據調查,施用花莢肥的比對照增產15.0%~36.2%。另外,可結合根外追施0.3%的磷酸二氫鉀加1%的尿素溶液。蠶豆對硼的需求量僅次于棉花、油菜,對缺硼土壤于初花期噴施0.2%的硼砂溶液,可減少花莢脫落,增產10%左右。
2、開溝瀝水
在選擇旱地和較高稻田種植蠶豆的基礎上,應切實開好圍溝、腰溝和壟溝。一般要求圍溝深50~60厘米,腰溝深25~30厘米,壟溝深15厘米左右。蠶豆生長發育期間,要經常疏通溝道,防止田間漬水。特別是開春后,由于雨水增多,加上蠶豆正處于開花結莢期,搞好清溝瀝水工作尤為重要。
3、整技打頂
生產實踐證明,整枝打頂是減少花莢脫落,奪取蠶豆高產的一項關鍵措施。蠶豆整枝打頂包括以下三項內容:⑴去除主莖。蠶豆分枝能力較強,一般主莖不能結莢,或雖能結莢,但莢小粒少,且主莖生長細弱,容易倒伏。去掉主莖可減少植株密度,增強通風透光性能,有利于早生大分枝,多結有效莢。據調查,去主莖比不去主莖增產5%~10%。其具體做法是:在農歷年前結合施用臘肥,用鐮刀砍斷主莖基部,并注意中耕培土,保溫防凍,以加快傷口愈合。⑵整枝留苗。應及時整枝留苗,保證田間的合理密度。其具體做法是:當蠶豆進入蕾期后,全面進行1~2次梳苗,去掉無頭枝、弱枝和后發枝,一般純種田每畝留有效枝3萬左右,兩熟套種地每畝留有效枝2~2.5萬。開春后,豆苗生長快,應按原計劃留枝數再清梳1次。⑶摘除頂心。蠶豆開花結莢的順序是由下而上,越到上部結莢越少,脫落越多,甚至成為不孕花。如果不適時摘頂,養分就會大量運送到上部,從而造成中、下部花莢的脫落,并影響其莢果的充實。另外,摘頂還可控制植株高度,防止倒伏,并有利于陽光照射到中、下部,從而提高中、下部的成莢率。據試驗,只要蠶豆打頂適時,一般可增產15%左右。其具體做法是:在清明節前后,當10%的植株頂部有7片小復葉時,摘除蠶豆小頂,以摘除頂長3厘米左右為宜。最好選擇晴天摘頂,以利傷口愈合。但對于生長過于瘦弱的蠶豆可不摘頂。
4、防治病蟲
在搞好農業防治的基礎上,適時適量噴施對口農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