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危害
霜霉病對大豆的危害主要是幼苗和葉片、種子,其中種子的發病率比較高,減產嚴重。病種子的發病率為10%~50%。百粒重減輕4%~16%,重者可達30%左右。病種子發芽率下降10%以上,含油量減少0.6%~1.7%,出油率降低2.7%~7.6%。由于受到霜霉病的危害,病葉早落,大豆產量和品質下降,可減產8.0%~15.2%。
2、發病癥狀
使用患病的種子播種,會讓幼苗患病。患病后,其第一片真葉會有褪綠斑塊在葉柄基部出現,隨著病情的發展延伸到整個葉片,葉片發黃,背面則會出現霉層,這些霉層是病菌的孢子囊。氣候對病情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天氣潮濕則會加速病情的發展,霉層也相對比較厚。病情嚴重的幼苗不能生長,初期即可死亡。天氣干燥則會延緩發病,可能沒有霉層出現,但是會有黃綠色斑。患病的大豆會在其葉背處看見霜霉狀的物體,主要患病的部位是幼苗、葉片、種子。
3、病原
大豆霜霉病除侵染大豆外,尚可侵染野大豆。病原真菌的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生或數根束生,大小為240~ 424μm×6~10μm,五色(在葉片上呈灰色至淡紫色),呈樹枝狀,主枝占全長1/2以上,基部稍大,頂端作3~4次二叉狀分枝,主枝呈對稱狀,彎或微彎,小枝呈銳角或直角,最末的小枝頂端尖銳,其上著生一個孢子囊。孢子囊橢圓形或倒卵形,少數球形,五色或略帶淡黃色,單胞,多數無乳頭突起,大小為14~26μm×14~20μm。有性世代產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外壁厚而光滑,黃褐色,內含一個卵球,直徑29~50μm。
4、傳播條件
病菌可以在患病的籽粒和組織中存活,度過冬季,多數病菌都是在種子上以卵孢子的形式生存。患病籽粒上的卵孢子在過冬之后就會產生游動孢子,對幼苗進行侵襲,大豆生長過程中菌絲也開始增加,逐漸會對真葉、腋芽造成危害。幼苗被侵害的幾率受到溫度的影響,當卵孢子處于13℃以下的環境中,具有較高的致幼苗發病幾率,約為40%,溫度超過18℃則不會造成幼苗發病。患病的幼苗上存在較多的孢子囊,風吹和雨打能夠讓其飛散到附近的植株上,造成成株的葉片感染。孢子囊在新的葉片上落下后萌發芽管,對表皮造成侵襲,在細胞間隙內生長,菌絲不斷增加。真菌侵入到植株內部后,其葉片褪綠的情況開始出現,以病斑的形式出現,約1周左右便會形成孢子囊,繼續擴大侵害范圍。
光照對于大豆霜霉病菌的孢子囊萌發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光照時間越長,萌發就越快,光照時間越短,萌發就越慢。孢子囊的形成也受到了露滴存在時間的影響,濕潤的環境有益于孢子囊的形成,因此,在10h內都能夠保持露水的情況下是最符合孢子囊形成的條件,產生的孢子囊是最多的。濕潤、多雨的年份里,霜霉病的病害程度比較嚴重。該病害不適合在高溫區域發生,所以,雖然全國的大豆種植區域均有發病情況,但是危害東北、華北地區為主,在每年6月中下旬便會開始發病,7~8月份的時候是該病害的高峰期,東北和華北在7、8月雨水較多,因此霜霉病的病害情況比較嚴重,而東北地區的早晚溫度跨度大,給該病害的孢子囊形成和傳播提供了較好的機會,但長江以南地區雖然雨水多,但溫度也高,相對于北方發病情況要輕一些。
5、防治措施
抗病育種。霜霉病具有寄生性,所以在培育抗病品種的時候,會針對兼性寄生菌的抗性進行培育,尤其是抗腐生能力的品種,對霜霉病的抗性比較強。所以在培育抗霜霉病品種的時候,盡量多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做好培育抗病育種的工作。
種子消毒。經過篩選的種子可降低發病率,將一些病種篩除,避免其幼苗受到感染。最好是從無病田進行選種,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使用藥劑拌種,可以有效避免霜霉菌感染。
藥劑防治。病害出現的時候需要立刻使用藥劑防治,藥劑噴射均勻,常用效果較好的藥劑有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大豆種植避免重迎茬,選擇合適的輪作作物,多施磷鉀肥,排除豆田積水有助于緩解霜霉病的發病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