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床溫度管理
一、播種后至1葉露尖,溫度以保溫為主
棚內最適宜的溫度在25-28度以內,2葉期保持25度,3葉期保持20-22度,最低溫度不低于10度。此外,還需注意晝夜溫度不能太大,在夜間可以采取大棚內開電燈或點燒稻殼等措施增溫,如果是小棚育苗則需要在棚外蓋稻草或防寒被等措施增溫,這樣才能保證稻種在苗床上正常生長發育。
二、苗床通風管理
在水稻出苗綠化后,在早晨或者晚上揭掉地膜,因為棚內外溫差小,秧苗適應新的環境快。如果是在中午溫度高的時候揭掉地膜,會使得地上部秧苗水分蒸騰快,根部吸收慢,易造成秧苗生理失水。揭地膜后就可以進行小通風,通風達到各葉齡最低溫度界限,要及時閉棚。隨著葉齡的增長,通風煉苗時間相應延長,尤其在2.5葉期,溫度不得超過25度,高于25度,要通風降溫,防止出現早穗現象。在3葉期以后逐漸大通風,棚內外溫度接近一致,如果夜間沒有霜凍就不用覆膜,等待插秧。
苗床水分管理
一、澆水
在澆苗床水時,要看早晚葉尖有無露珠;中午高溫時新展開的葉片是否卷曲;苗床土表面是否發白。如果早、晚葉片不吐水,午間新展開葉片卷曲,床土表面發白,應把一上午曬溫的水一次澆足澆透,盡量減少澆水次數,更不要冷水灌床,會導致冷水僵苗,影響稻苗生長發育。要想秧苗盤根好就得要控制苗床水分,因此在插秧前2-3天,最好不要澆水使秧苗根部保持旱育。如果秧苗在插前盤根不好,可在插秧前1-2天沖施根多生,可使水稻秧苗發根多、白根多、根系長,盤根好。
二、控制秧苗徒長,矮化促蘗
培育壯苗關健是控制徒長,多效唑具有抑制秧苗伸長,促進分蘗的作用,能提高秧苗葉綠素含量,增強酶的活性,利于代謝,增強抗旱、抗寒能力。在出苗后15天噴施,每平方米用15%多效唑0.2-0.3克混合就苗海藻酸碘矮化促蘗效果好。壯苗標準:秧齡30-35天,葉齡3-3.5葉,苗高12-14厘米,單苗根數9-11條,莖粗2.5-3毫米,百株干重3-3.5克,帶蘗率30%以上。
預防立枯病、青枯病
四月下旬氣溫忽冷忽熱,最容易發生苗期病害,比如說立枯病、青枯病。
一、水稻立枯病
主要因低溫多濕、溫差大、土壤偏堿、光照不足、播種量過大、秧苗細弱等多種因素所致,嚴重影響了水稻秧苗素質和水稻單產的提高,所以必須采取以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預防水稻立枯病的發生和蔓延。
二、水稻青枯病
主要是因為真菌性病害,因發病時期的不同可分為芽腐、基腐和黃枯3種類型。青枯病是生理性病害,多發生在三葉期以后,葉片發青,葉尖無水珠,打卷,心葉卷筒狀,嚴重時稻苗整株死亡。
三、防治辦法
1、立枯病防治
做好種子和床土消毒,控制好苗床的溫度和濕度,培育壯秧,提高秧苗的抗病力。立枯病在秧苗發病時,應用立枯克星混合就苗海藻酸碘噴施,可有效防治立枯病。
2、青枯病的防治
降低播種量,提倡應用隔離層育苗,可提高地溫;通風煉苗時應注意大棚開口下方用編織物等擋住,避免風大直接導致青枯。發病比較重時,灌水上床,待葉片展開后,立即把水排出;嚴重發病時用瑞苗青水劑,每平方米噴施1毫升,即可治愈。
插秧前“三帶”
一、帶土:能保證插秧質量,有利于秧苗快速返青成活。
二、帶肥: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銨150克,然后澆水洗苗,能促進根系發育。
三、帶藥:每100平方米苗床用4克艾美樂兌水噴苗床預防潛葉蠅,同時噴施75%三環唑或天豐素1500倍液健身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