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麥孢囊線蟲病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末發現的一種新病害,陸續在河南、河北、山西、北京、湖南、山東、甘肅、安徽、內蒙古、陜西、青海等省發現,近年為害不斷加重,嚴重影響了燕麥安全生產。
受害燕麥出苗后1個月即可出現癥狀,但在越冬返青后才表現明顯。下部葉片從葉尖開始變黃,隨后整葉顏色變淡變褐,干枯;病苗長勢弱,分蘗明顯減少,部分植株矮化,穗小,籽粒不飽滿,類似缺肥狀,但追肥不見效果。病情嚴重時會成片枯死,根部可以看到許多瘤狀的根結,根結上再長須根,須根上再形成根結,使得根系紛亂、扭曲,成團。根表面可見針頭大小的白色孢囊,后期變為褐色。根結和孢囊是鑒別該病的主要依據。小麥孢囊線蟲病的傳播體是孢囊,主要是依靠土壤傳播,農機具特別是跨區作業的小麥聯合收割機,人、畜活動,流水以及大風都可能起到傳播作用。另外,線蟲所造成的傷口很容易引起根腐病。
由于燕麥孢囊線蟲的孢囊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化學防治費用高,藥劑毒性大,所以主要采用非化學防治方法。當前要抓住該病分布未廣的有利時機,做好普查工作,勘定疫區并實行嚴格的檢疫措施,特別是對跨區作業的農機具。
針對已經發生燕麥孢囊線蟲的地區,
1、要盡可能輪作非寄主植物,如大豆、綠豆、豌豆、油菜、谷子、三葉草、苜蓿、胡蘿卜或玉米;
2、要選育、利用抗耐病品種。這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3、要合理施肥,包括增施有機肥,提高腐殖質含量,培養有益生物和提高植株抗耐病能力;另外,在一些冬麥區,適當遲播也能夠減少為害。
藥劑防治:
可以考慮在燕麥播種期,隨播種溝施用噻唑磷(10%福氣多)顆粒劑30kg/畝或2%阿維菌素顆粒劑1~3kg/畝。重病田可考慮播前用氯化苦,棉隆及威百畝進行土壤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