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蕎麥類型。
①普通蕎麥:又稱甜蕎,北方多栽培這種類型。籽實為三棱形、黑色或黑灰色,品質好,口感好,花為紅色或白色。
②韃靼蕎麥:又稱苦蕎。多在西北和西南山區栽培。耐寒冷,品質較差,味帶昔,籽實較小,外殼厚而硬,花紅色。
③有翅蕎麥:籽實的棱邊寬薄如翅翼狀,籽實較小,品質差。
2 栽培技術。
①整地與施肥:蕎麥一般作為復種作物,因在前茬作物收獲后搶時播種,整地較粗放,缺苗較多,應注意早耕和耙磨,以利出苗。在旱地和新墾荒地,在耕后要縱橫細耕,使幼苗易出土和扎根。蕎麥怕水淹,在地勢較低、雨水較多的地塊應做高畦,以利排水。蕎麥生長期短,施肥應以基肥為主,一般畝施廄肥3000~5000千克、磷酸二銨25千克、尿素10千克。在新墾地和瘠薄地除施廄肥外。還可多施骨粉、磷礦粉、草木灰、雞鴨糞等。
②播種:應選顆粒飽滿而新鮮的蕎麥種子播種。蕎麥喜溫涼,怕霜凍,以在4月中旬播種為宜。播種方法是:點播為畝播5000~6000穴,每穴點5~10粒,深度為3~4厘米;條播為畝播種3.5~5千克。條播最好,便于除草、通風、透光、噴藥。
3 田間管理。
①防旱降漬。蕎麥是雙子葉植物,播后遇干旱要及時鎮壓,土坷垃要整碎,壓實土壤,減少空隙,使土壤耕作層上虛下實,以利發芽出苗。遇降雨地表板結時,宜輕耙破土,以不損傷幼苗為度。
②中耕除草。在第1片真葉出現后中耕,鏟除田間雜草,間苗,去掉弱苗、多余苗;第2次中耕除草要隔15~20天或在開花前、苗高30~35厘米時完成,之后不宜中耕,以免損傷植株。
③化學控制。第1次化控在植株長到5~6片葉時。第2次化控在10~12片葉時。每次化控畝用15%多效唑25克對水40千克噴霧,可有效控制植株生長,防徒長倒伏。
④輔助授粉。蕎麥是異花授粉作物,結實率低。在盛花期每隔3~5天于9~11時用1條軟棉繩兩人各執一端,沿蕎麥頂部輕輕拉過、振動,使植株互相接觸,以利授粉,從而提高結實率和產量。
4 病蟲害防治。
①立枯病:發生在苗期,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
②輪紋病:危害葉、莖,發病初期用65%代森鋅600倍液或40%多菌靈500~800倍液噴霧。
③地下蟲害: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潑澆于蕎麥田內。
5 收獲。
全株70%以上籽粒成熟即變為褐色。呈現本品種固有顏色時,為適宜收獲期。收獲時扎捆或扎把,豎放室內后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