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種植技術之灌溉技巧一、插秧至返青、分蘗期水層管理
在吉林省氣候條件下晚熟區或平原區5月15日—20日插秧;早熟區、山區和半山區5月25—30日插秧為宜。耙地時應邊灌水邊耙地盡量減少灌溉水浪費,插秧前整平田面有利于對水層管理,插秧期水層的深淺對插秧品質有直接影響。田面水層無水或過深都對水稻不利。水層過深,就會增長漂秧率;灌淺水層(寸水不露泥)利于插秧進行,保證插秧品質。插秧后立刻灌水5—7厘米,以沉沒苗高的一半左右為好,此舉可減輕葉面蒸發,增進返青,為秧苗發明溫、濕度比較鞏固的環境,以利快捷長出新生根。返青期的水層應維持水田水層一定水位,其深度看稻苗強弱、大小。通常節制在2—3厘米淺水層為宜,如涌現苗弱或延續低溫寡照氣象,需灌水層4—5厘米深水護苗、保溫。當苗發出新生根、葉無凋萎景象時,可排水,提高水溫。促使苗進行分蘗(稞叉)返青時,應留意察看稻苗及氣象變革機動節制水層灌溉深度。水稻分蘗發生在返青后3—5天,吉林省水稻分蘗盛期通常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當稻苗達4片葉時開端發生分蘗,分蘗時水稻的特點與產量有親密的關系,在這一時期水層管理上、應維持淺水灌溉2—4厘米為宜。如是山間冷涼地還要設置曬水池,維持水路干凈、消除兩旁雜草,勤換水口補水灌溉。水口要寬,成拐字形(避免水口成一字形)以緩流灌溉。分蘗期淺灌溉比深灌溉效果好:
(1)淺灌條件下水稻分蘗比深灌水稻分蘗早。淺灌條件下,陽光可直射到水層下,泥土及稻株基部分蘗節處,使水溫提高且氧氣充分,利于增進低位分蘗的萌發形成,提高前期有效分蘗。
(2)淺灌條件下有利于有機肥料分解及氧分吸收,淺灌時水層薄比深灌供給泥土更多的氧氣,利于泥土細菌和微生物活動,對根呼吸作用加強,同時泥土中的氧分濃度電比深灌水層高。
(3)分蘗時期,淺灌水層光和產物可更多地用于根的形成有利于根系發育即根系深,須根多。分蘗后期在吉林省通常為6月未7月初(密植栽培6月27—30日、稀植栽培7月5日)當田間總分蘗數已達豐收懇求,為了抑制無效分蘗①采取深灌6—10厘米水層,將上部葉腋內分蘗芽沉沒水中,以減弱分蘗節部的光照和下降溫度、抑制后期無效分蘗,深灌時間不宜過長,通常7—1。0天左右,時間若過長易造成稻株早期倒伏。②采取排水曬田其目標是經過減少泥土水分,節制水稻地上、地下部生育。從而抑制水稻無效分蘗,其標準通常為排干水層,曬到田面有小裂紋,根際周圍發生新根或腳踏田面有足跡而人不下陷,葉色由濃綠逐步減退為淺綠,到7月中旬涌現撥節黃為基本懇求。保水性能差、長勢不足的稻田不宜曬田,長相過旺、來勢過猛的高肥田,可曬田。粘重泥土要重曬,砂土地要輕曬或不曬。

水稻種植技術之灌溉技巧二、稻穗發育期水層管理
此期為水稻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階段,無論從稻株生長、葉面的增長速度都很快,加之外界氣溫較高,光合作用加強,物質代謝茂盛,葉面蒸發達最頂峰。因此,對水分的需要量大大增長。為了滿足稻株此期需水懇求,通常于撥節以后及時深灌6—7厘米,為正在發育中的幼穗供給生理需水、較鞏固的溫度環境,有利于增進快捷撥節、莖粗、出穗早及枝梗分化和粒數增加。在低溫寒潮過境時或高寒稻區在水稻減速決裂期長涌現低溫、宜及時加深水層10—15厘米,經過深灌水保護幼穗的發育,減輕冷害,預防障礙型冷害。在低溫及水溫較冷涼洼地,宜淺灌6厘米左右,并勤換水口,以提高下溫,避免貪青。在稻株撥節孕穗期,白天水溫過高可達35℃以上。此時恰當加深水層,對溫度變革能起直接緩沖作用。有條件稻田易用活動水(串流)灌溉為宜。
水稻種植技術之灌溉技巧三、水稻抽穗至成熟期的水層管理
水稻抽穗后20天內灌水管理上采取間斷灌水方法。通常維持淺水灌溉,避免缺水受旱。水層深度通常為4—6厘米,抽穗后20—30天(乳熟未期)再逐步落到3厘米左右。水淺有利于地溫提高利于水稻灌漿。水稻生育后期,水層管理重點應放在減少灌水增長泥土通氣性上。抽穗后20天內采取間斷灌水方法。依據成熟情況決定停灌水時間;如洼地排水不良,可提早在蠟熟期落干,崗地和沙土地排水快,可延至黃熟末期落干。后期陰雨天較多,低溫、霜早的年份,要適期早落干,增進早熟,避免霜害。排水期通常在8月末、9月初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