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蕎麥中毒的病因:
以蕎麥幼苗、秸稈、種子作飼料時,長期飼喂,可使家畜發生一種以皮炎或紅色斑疹為特征的中毒病變,尤以白色皮膚的豬、綿羊多見,馬、牛有時在無色素部出現。
蕎麥的幼苗、秸稈、種子內含有一種葉紅素,特別在開花期,這種物質含量更為豐富,這種光能效應的有色物質,被家畜采食吸收后,經血液進入無色素部。由于光照作用,在皮膚上發生紅色疹塊。同時,也可以引起神經系統、消化系統機能障礙。
二、蕎麥中毒的癥狀:
因中毒的程度不同,癥狀也不同,癥狀也不一致,輕者一般僅在頭、耳、頸或乳房等部發生紅色疹塊,經2—3天消失,患部脫毛,重者患部呈現水泡性皮炎、腫脹、疼痛、發癢,破潰后流出黃色液體,以后結痂或壞死,并形成潰瘍。病畜呼吸困難,體溫升高,食欲減少。有些興奮,戰栗,痙攣和麻痹等神經癥狀。
綿羊表現共濟失調,跳躍,后期眩暈。
豬表現狂躁不安,搖晃,后轉為昏迷倒地。
中毒嚴重者,在出現神經癥狀和氣喘之后,多很快死亡;輕癥在改換飼料及適當治療后,經數日可逐漸健康。
三、蕎麥中毒的治療:
發現中毒立即停喂,并牽至陰暗處,嚴禁日光照射,并給予瀉劑,以期排出毒物,皮膚疹塊以石灰水或魚石脂軟膏涂擦,破潰處用0.1%高錳酸鉀液洗滌,然后使用撒布劑(磺胺20克,氧化鋅30克,水楊酸5克,滑石粉45克)。出現神經癥狀時,可注射鎮靜劑,如安溴液、氯丙嗪等。為抑制過敏,可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液50—150毫升或鹽酸苯海拉明,豬、羊1—2毫升皮下注射。也可用維生素C、可的松、腎上腺素等。
四、蕎麥中毒的預防:
白色家畜最好不用蕎麥作飼料,如必須喂,應事先煮熟再喂,以破壞毒物,并注意和其他飼料搭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