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情況下,土壤中鐵的含量較高,一般不會發生缺鐵現象。但由于我國北方土壤多為弱堿性土壤,pH值較高,土壤中石灰質較多。夏季七、八月份飽和,使土壤中的氫氧根離子及磷酸根離子濃度增加,極易與土壤中的鐵離子形成難以被作物根系吸收的氫氧化鐵和磷酸鹽沉淀,使土壤中的有效鐵含量嚴重降低。另一方面,土壤中未被固定的有效鐵,也會隨著暴雨產生的徑流流失或隨土壤水分向下部淋失。而此時也是花生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花生植株根系因無法吸收到足量的鐵,而形成生理性缺鐵現象,產生缺鐵性黃化癥。
花生缺鋅癥的表現
由于鐵在植株體內活性小、移動性很差,不易被重復利用。因此花生缺鐵時,首先表現為上部嫩葉失綠,而下部老葉及葉脈仍保持綠色;嚴重缺鐵時,葉脈失綠進而黃化,上部新葉全部變白,久之葉片出現褐斑壞死,干枯脫落。
與花生缺氮、缺鋅等引起的失綠比較,花生缺鐵癥狀的特點突出表現在葉片大小無明顯改變,失綠黃化明顯。而缺氮引起的失綠常使葉片變薄變小,植株矮小;缺鋅使葉片小而簇生,出現黃白小葉癥。鑒定植株是否為缺鐵黃化癥,可用0.1%的硫酸亞鐵溶液涂于葉片背面失綠處,若5-8天后轉綠,可確認缺鐵。
花生缺鐵癥的防治
對缺鐵花生施用鐵肥。鐵肥主要作基肥和葉面噴施兩種。在發病區于秋種小麥時或麥套花生之前每畝撒施或集中條施硫酸亞鐵(黑礬)2.5-3.0千克;或在花生始花后,每畝葉面噴施0.3-0.5%的硫酸亞鐵溶液30-50千克。因花生葉片比較光滑,離水性強,在噴灑硫酸亞鐵溶液時,可加入0.1%的中性洗衣粉,以增加附著力,提高噴施效果。花生施用鐵肥后,對控制花黃心葉病有明顯效果,每畝增產莢果34-60千克,增產率達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