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栽培前準備
首先, 培育合適的水稻幼苗。水稻幼苗對于水稻的高質、高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培育幼苗的時候, 需要從根、莖、葉全方位考慮, 根:主要看是否有發達的根系, 白根較多, 無爛根和黑根。莖:觀察是否粗壯。葉,葉子舒展, 顏色翠綠象征著生命力旺盛。
其次, 挑選出優良的水稻田, 保證秧田周圍沒有污染源存在, 同時還要保證土壤土質松軟、疏松, 地勢平坦, 視野開闊, 通風良好, 有潔凈的水源, 為水稻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
2 重點培育技術
2.1 育苗
將優質的水稻種子消毒后浸泡, 浸泡后的種子相對于沒有浸泡的種子有較高的發芽率, 在浸泡時要進行間斷性浸泡, 防止種子無氧呼吸時間過長而被“淹死”, 另外還需要注意溫濕度的控制, 過低的溫度會造成種子“凍死”。注意季節性, 如果過早的進行育種, 可能會會導致種子處在過低的溫度中發育, 阻礙其正常的成長。一般開始時溫度控制在25℃, 出葉后, 溫度控制在20℃, 注意膜的揭蓋時間。根據不同地區種植農作物的實踐, 而變化育種實踐, 例如:北方是一年一熟, 而南方則是兩年三熟。如果利用高科技保溫育種, 則極有可能出現一年兩熟的現象, 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值。要早晚進行兩次澆水, 每次澆水都要澆透, 如果出現床體積水, 要及時晾干。在施肥方面, 要注意對肥的選擇和稀釋, 針對苗的不同時期起需求肥料的種類和濃度比也不一樣, 但是需要注意采用NY/T394綠色肥料進行灌溉, 采用噴霧噴灑的方式, 施肥后及時噴灑清水清洗稻苗, 在清洗后要及時進行蓋膜處理。
2.2 移栽
在稻苗長到一定規格后, 大概出現6片真葉時就可以進行移栽了, 移栽過程中要注意對苗的選擇和稻田的選擇。注意進行合理密植, 我國較為常見的是寬窄行栽插, 一般可按照33*20cm株行距的進行移栽, 穴距大概控制在20cm, 每穴一般為2株, 栽插深度不超過5cm。
2.3 澆水、施肥
由于采用綠色無公害種植技術, 一般采用NY/T394肥料, 在肥料種類和使用量上要進行合理的控制, 如果采用農家肥, 不可以直接使用, 而是要在進行腐熟等無害化處理后才可以進行施用, 切記不可以使用硝態氮肥, 在施肥的時候也要根據不同階段選擇施肥種類和施肥數量, 以免影響水稻的種類和質量。在早期時需要施加高效復合肥, 這樣可以保證水稻初期成長所需的養料, 在晚期時需要增施磷、鉀肥, 同時根據種植環境也可施加一定的有機肥料, 從而保障了水稻的正常生長。
在灌溉時, 一般采用單排單灌的模式, 保證選取的水源必須是潔凈無污染的, 不可采用生活、工業廢水、污水, 可采用無鉛的地下水或河水。不同生長時期的稻苗, 其所需要的水分也不盡相同, 所以灌溉次數和水量也不同, 在返青時期, 要求水層要深為3cm, 而在乳熟期則采用“干濕”交替的灌溉方式, 在最后的成熟期, 則讓稻田自然干落, 無需澆水。為避免水溫過低, 可以通過修建曬水池, 從而保障水溫不至過低。
2.4 除草和預防病蟲害
除草首選人工除草, 盡量降低雜草成活率, 可以在插秧前進行閉池滅草, 插秧后通過控制水層高低深淺來阻礙雜草的成長。同時, 人工除草要注意周期和頻率, 提高除草效率和降低工人勞作時間。即使必須要選擇除草劑, 那么在選擇除草劑時必須以綠色農藥使用原則為前提, 選擇毒性較低、殘留量較小的農藥, 而且在使用次數和使用量上也要盡可能降低, 近最大可能的把農藥“污染”降到最低。
一般病蟲害對水稻的侵害是最大的, 所以要提前預防病蟲害, 例如:可以采用養殖“特殊”禽類來進行除草除蟲, 這些禽類體內的基因被改變, 往往不會把水稻田里的水稻作為食物,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蟲害。如果有蟲子危害水稻生長, 可以采用人工“清掃”葉片上的蟲子, 即使必須采用農藥, 也需盡量將使用量降到最低, 同時在澆灌時盡量避免葉子與田里的水接觸, 從一定程度上排除預防了水稻致病蟲的繁殖。
2.5 收獲
在豐收的季節, 不可過早進行收割, 也不可過晚進行收割, 而是要選擇在水稻完全成熟率達到90%以上進行收割。收割時要保證單獨收割和單獨存放, 將水稻進行質量分類處理, 最終挑選出優質的水稻, 從而保障了水稻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