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地:種植馬鈴薯的地塊最好選擇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且排水良好、耕層深厚、疏松的砂壤土。2、選種:選擇薯形規整,薯皮光滑,色澤鮮明,重量為1~2兩大小適中的健康種薯作種。3、施肥:肥料三要素中,以鉀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4、合理密植:馬鈴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每畝種5000株左右為宜。

一、馬鈴薯種植選地方法
馬鈴薯塊莖膨大需要疏松肥沃的土壤。因此,種植馬鈴薯的地塊最好選擇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排水良好、耕層深、疏松的砂壤土。前作收獲后,要進行深耕細耙,然后作畦。畦的寬窄和高低取決于地勢、土壤水分。地勢高排水好的可作寬畦,地勢低、排水不良的則要作窄畦或高畦。
二、馬鈴薯的選種
選種要選擇良種,選擇薯形規整,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薯皮光滑、色澤鮮明,重量為1~2兩大小適中的健康種薯作種。選擇種薯時,要嚴格去除表皮龜裂、畸形、尖頭、芽眼壞死、生有病斑或臍部黑腐的塊莖。
三、馬鈴薯需要施足基肥
1、馬鈴薯在生長期內形成大量的莖葉和塊莖,因此需要的營養物質較多。肥料三要素中,鉀的需求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2、施足基肥對馬鈴薯增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鈴薯基肥應占總肥量的3/5或2/3。基肥以腐爛的堆肥和畜糞等肥料機為主,配合磷、鉀肥。一般畝施肥機1000~1500公斤,磷酸鈣15~25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
3、基肥應結合作畦或挖穴施于1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以利于植株吸收和疏松結薯層。播種時,每畝用腐熟的人畜糞尿20~30擔,或者氮化肥5~8公斤作種肥,使出苗迅速整齊,促進幼苗的健壯生長。
四、適時播種
確定馬鈴薯播種適期的重要條件是生育期的溫度。原則上,馬鈴薯結薯盛期在日平均溫度15~25℃的條件下。而適于塊莖持續生長的這段時期愈長,總重量也愈高。大多數是在收獲晚稻或中稻后種植的。秋薯最好從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播種,冬薯最好從12月下旬到1月中旬播種。
五、合理密植
1、構成馬鈴薯的產量因素是單位面積株數與單株產量的乘積。單株產量是由單株結薯數字與單薯重確定的。而群體增產與單株增產之間是矛盾的。當單位面積株數增加時,單株產量相應降低,兩者都與栽植密度存在著一定依存關系。在一定密度的范圍內,群體的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單株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確定密度必須考慮群體產量與個體產量兩個相矛盾因素協調統一。
2、如果密度小時,雖然單株發育好,產量高,但由于單位面積內總株數小,結薯較少,產量不高。如果密度過大,雖然總株數多,但單薯重很低,同樣產量不高。因此,合理密植就是要使單位面積內有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既能使個體發育良好,又能發揮群體的增產作用,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從而獲得高產。
3、從群體和個體協調發展考慮,馬鈴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每畝種5000株左右為宜,每株2~3莖較為適宜。
六、馬鈴薯病蟲害防治
1、馬鈴薯病害較多,常見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環腐病、痂病、癌腫病等。晚疫病多發生在雨水多的季節和植物花期前后。因此,請注意盡早預防波爾多液體和瑞毒霉菌。青枯病目前藥劑防治困難,防治方法主要通過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以及用小整薯作種等措施進行防治。
2、土豆的蟲害主要有瓢蟲、土蠶、蚜蟲、蠐螬、螻蛄等,可以用藥劑和人工殺戮等措施防治。
七、田間管理
1、查苗補苗
馬鈴薯出齊后,要及時進行查苗,有缺苗的及時補苗,以保證全苗。補苗的方法:播種時將多余的薯塊密植在田地頭上,用于補苗。補苗時,如果缺口中有生病的紅薯,先挖掉紅薯及其周圍的土,再補苗。土壤干燥時,挖洞澆水,施少量肥料后種苗,減少緩苗時間,盡快恢復生長。如果沒有備用苗,可以從田間出苗的壟斷之間選擇多苗穴,從母薯塊基部折斷多馀苗,移植補苗。
2、中耕培土
中耕松土,使結薯層土壤疏松通氣,有利于根系生長、匍匐莖伸長和塊莖膨大。出苗前若土面板結,應進行松土,以利出苗。齊苗后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厘米,并結合除草,第一次中耕后10~15天,進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淺。現蕾時,進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中耕更淺。并結合培土,培土厚度不超過10厘米,以增厚結薯層,避免薯塊外露,降低品質。
3、追肥
馬鈴薯從播種到出苗時間長,出苗后,應盡快用清糞水加少量氮化肥追加芽苗肥,促進幼苗迅速成長。現在的蕾期和培土一起追加薯肥,以鉀肥為主,配合氮肥,施肥量取決于植物的勢頭。開花后,一般不施肥,后期出現脫肥早衰現象時,可用磷鉀或微量元素噴灑葉面。
八、適時收獲
馬鈴薯在植株生長停止時,莖葉大部分枯黃時,塊莖易與匍匐莖分離,周皮變硬,比重增加,干物質含量達到最高限度,即食用塊莖的最佳收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