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提前準備楠竹、平竹等優質竹子,使用較為濕潤的土壤讓其自然腐霉,然后用土掩埋。
2、溫度:控制溫度在20-24℃之間,溫度低于15℃或高于30℃均會影響生長,主要表現為生長慢、停止發育、腐爛、生長不規則等。
3、水分:種植期間加強水分和濕度的把控,避免缺水影響生長。
4、光照:適宜的光照可以加快竹蓀細胞分裂,有促進生長的作用,注意光照不能太強烈。

一、竹蓀種植方法
1、土壤
竹蓀一般生長在腐霉的竹子上,是真菌界的稀有品種,種植要求比較高,種植前準備好楠竹、平竹等優質竹子,使用較為濕潤的土壤讓其自然腐霉,然后用土掩埋,土壤建議用黑色肥沃土壤。也可以將竹子制成木屑,然后加入一些稻桿混合養殖,注意粉碎徹底,然后與土壤混合均勻用于栽培。

2、溫度
竹蓀生長適宜溫度20-24℃,溫度低于15℃、高于30℃影響生長。溫度過高生長速度變慢,長時間高溫天氣竹蓀會停止發育,甚至出現腐爛現象。溫度過低竹蓀會為了保持自身溫度,慢慢收縮到一起,表現得生長不規則。竹蓀一般室內養殖,當地氣候條件適宜、晝夜溫差不大可以野外養殖。

3、水分
種植竹蓀要求濕潤,需要加強水分和濕度的把控,濕度、水分過低時竹蓀的菌絲會因缺水而死亡,常見表現有表面干裂、生長受損。

4、光照
種植竹蓀不能缺少陽光,光照不足會抑制生長,適宜的光照可以加快竹蓀細胞分裂,有促進生長的作用。種植竹蓀給予充足的光照,光照不太強烈、接受照射時間不太長久即可。

二、竹蓀采收方法
竹蓀外表的菌群擴展到一個圓潤環形時進行采收,采收時使用鋒利一點的小刀切割,注意距離泥土最近的菌托位置不要用手接觸,用力控制不當會導致竹蓀采摘不徹底,甚至碎裂。采收是竹蓀后期很重要的一步,采收時要十分注意,很多種植戶在采摘時不注意導致了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