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病害的情況下,草菇菇蕾出現死亡情況的原因包括缺少水分、通風條件差、水溫不適等。
缺少水分:培養料的含水量不足,發菌時未做好保濕工作,采菇后未及時補水。
通風條件差:培養環境通風不良,造成培養料內缺氧,或覆蓋薄膜后沒有及時通風,導致培養料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
水溫不適:對草菇噴灑過22℃以下的井水,或超過40℃溫水,翌日菇蕾就會全部枯萎。

一、草菇菇蕾沒有病害為什么會死亡
1、缺少水分
(1)具體原因
建堆時使用的培養料缺少水分,發菌期間又沒做好保濕工作,采菇后沒有及時補水,導致菇棚的保濕型較差,菇蕾最終會萎縮死亡。
(2)防治方法
①溫度較高、空氣中的相對濕度較低時,及時噴灑出菇水,避免培養料偏干。
②幼菇形成后,注意進行通風換氣,并確保空氣中的相對濕度達到90%左右(比如在菇棚內噴水或向地面淋水,當幼菇長到手指般大小時,可直接向菇床噴水),如果此時期培養料還是偏干,則幼菇很容易死亡。
③每潮菇結束后,及時補水。

2、通風條件差
(1)具體原因
①培養環境通風不良,導致培養料內缺氧,幼菇難以正常生長,最后萎縮死亡。
②培養期間覆蓋了薄膜,但卻沒有做好通風工作,導致培養料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缺少氧氣,最終使菇蕾枯萎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將培養料的含水量保持在65-75%,噴水后加強通風,氣溫較低、濕度較大時,少噴或不噴出菇水。
②播種4天之內要定時通風,隨著菌絲數量的增加可適當增大通風量,出現針頭菇之后更要加大通風量。

3、水溫不適
(1)具體原因
對草菇噴灑了22℃以下的井水,或噴灑了長時間被陽光照射溫度達40℃以上的水,導致第2天菇蕾全部枯萎。
(2)防治方法
氣溫較低時,噴灑30℃左右的溫水,菇體較小時不可直接噴水。

4、料溫偏低或溫差過大
草菇對于溫度比較敏感,一般情況下,當料溫低于28℃時就會影響到它的生長。當發生氣溫驟降或出現持續的高溫天氣、晝夜溫差過大的情況時(尤其是料溫在短時間內的溫差變化超過8℃),就會導致幼菇大量死亡,情況嚴重時甚至連大菇都會死亡。

5、培養料偏酸
(1)具體原因
①草菇喜歡在偏堿性的環境中生長,當PH值為6時,雖然可以結菇,但很難長大。
②偏酸性的環境適合綠霉、青霉、鏈孢霉等雜菌的生長,這些雜菌會和草菇爭奪養分,嚴重時會導致草菇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制作培養料時,適當提高其PH值,采收頭潮草菇后,噴灑PH值為9-10的石灰水。
②噴灑出菇水時,若培養料已經呈偏酸性,則也可以噴灑PH值為9的石灰水。

6、機械損傷
(1)具體原因
草菇的菌絲比較稀疏,容易受損,若采收或進行日常管理時動作過大,觸碰到了周圍的培養料,使得菌絲斷裂,則周圍的幼菇就會因為營養和水分無法得到供應而死亡。
(2)預防方法
采收草菇及進行日常管理時,動作要盡可能輕緩。

7、培養料缺乏養分或過松
(1)制作培養料時,添加了上季丟棄的廢料,雖然剛開始出菇時形成的子實體原基數量較多,但 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就因營養不足而導致出現草菇大批死亡的情況。
(2)培養料上床后,基料內具有較大的空隙,導致菌絲相對比較稀疏。

二、菇蕾形成的原理
1、外觀上沒有組織分化的子實體的初始階段,稱為子實體原基,簡稱原基,而食用菌的原基多由達到生理成熟的雙核菌絲扭結而成,當條件比較適宜時,原基會生長發育成為外觀或內部已有組織分化(比如菌柄、菌蓋、菌褶等)的子實體初始階段,此時便稱為菇蕾。
2、各種食用菌的原基的形態和大小通常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大多為一個較小的白色瘤狀突起,但菇蕾的形狀和大小則會根據食用菌的品種而發生而異,因此變化會比較大。

3、草菇、竹蓀的菇蕾通常呈蛋形,大小近似雞蛋、鴨蛋、雀蛋。蛹蟲草、金針菇、側耳類(平菇)的菇蕾呈珊瑚狀。香菇、雙孢蘑菇等食用菌的菇蕾呈傘狀(即蘑菇狀),其菌蓋直徑在尚未開傘時都有數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