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這里是靠‘酒’增收,致富離不開酒廠。”貴州省習水縣東皇鎮黃木坪村支書王先權解釋道,村里從2003年起就開始動員村民們減少傳統的玉米種植面積,加大面積種植有機高粱和有機小麥,這幾年生產出來的糧食全都以訂單種植的方式賣給了酒廠,在一“減”一“增”中,不但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還保住了農民的穩定收入。
從習水縣城驅車出城東行十幾分鐘后,路旁大片的高粱地隨風自然擺動。順著一條鄉村硬化路蜿蜒前行,道路兩旁果實滿滿的高粱長勢喜人。王先權介紹說,黃木坪村是鎮上的大村,760多戶人家基本以農業為主,住得比較分散。記者看到,沿著山脊緩坡,一些兩三層的小樓錯落有致地點綴在大片的高粱地中間。
今年59歲的黃木坪村村民羅江模住在村頭一幢三層小樓里,小樓是2008年修建的,看上去很新。走進客廳,冰箱、電視等家電一應俱全。推開羅江模家二樓的門,窗臺外一塊塊綠油油的高粱地沿著山的走向分布,部分高粱頂端已經變紅,在藍天白云襯托下格外顯眼。
“以前家里的13畝地都種苞谷,就算天氣好豐收了,但價格不好,能賺到的也不多。”羅光模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以每斤0.6元左右的價格來算,就算豐收一年到頭也就6000多元收入。自從2003年帶頭試種高粱后,一年收入最高時可達到2.5萬元。“高粱收割后,地里還可以種小麥、綠肥、油菜和蔬菜,小麥賣給酒廠,綠肥用來肥土,油菜和蔬菜部分拿來賣,部分自己吃。”
在黃木坪村,幾乎每家都和羅江模家一樣種上了高粱。王先權介紹,目前全村共種植有機高粱2200畝。2003年以后,黃木坪村成為貴州茅臺集團的有機高粱種植示范基地,每年都要以“訂單種植”的方式提供有機高粱,去年入倉的高粱更達到了480噸,村里的人均收入從2003年以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了3800元左右,增長近2倍。
地處赤水河流域的習水縣,是貴州主要的白酒產區之一,白酒產業是當地財政的主要支柱之一。作為釀造白酒的主要原料,當地農民種植的有機高粱已成為習水白酒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習水縣農牧局黨委書記趙文彥說,習水近年來大力推進有機農業發展,特別是推動與本地具有優勢白酒行業之間良性互動取得了一定成效。
“農民種出的高粱是酒廠的原料,而酒廠可以雇傭本地工人進廠工作,而生產廢棄的酒糟又可以成為農民的有機肥和牛羊的飼料。”趙文彥說,一方面企業獲得大量的有機原料,將有助于提升產品的品質和品味;另一方面,農民也在習水大力發展酒工業的浪潮中,獲得了一席之地,成為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有機原料在農民和白酒產業之間搭起了一座橋,讓農民的致富路上飄滿“酒”香。習水縣有機原料產業辦公室副主任盛世林說,以本地的知名酒企習酒為例,2013年習酒與習水縣簽訂了4萬畝、約1萬噸的有機高粱生產訂單,習酒公司提供40萬元高粱種子費用,并以茅臺集團的收購價為標準,收購農民種的有機高粱。“此外,習酒通過縣政府在全縣進行招工,通過考試的農民可以就近進入酒廠工作,有效吸收了農村的富余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