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余賢寶家去年種了6畝多高粱,收獲了5000多斤,后來按百斤140元的價格賣給外地老板。“雖說畝產差不多,但高粱每百斤140元,稻谷每百斤120元,一畝高粱的效益比稻谷的效益要多160元。除此之外,種高粱的成本比種稻谷小,加上政府補貼,種高粱比種稻谷更劃算。”余賢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鄉黨委書記朱晨號介紹,有了成功示范,今年全鄉的高粱種植面積擴大到三個村,種植面積達一千多畝。“低收入農戶奔小康的路子很多,但只有有針對性的項目化管理,才能形成一種長效機制,高粱種植項目就是針對大溪邊勞動力現狀而設計的。”朱晨號說。
另外,他們利用省林業廳結對扶貧的社會資源,結合當地兩萬多畝油茶資源,從2010年開始實施油茶提升項目。從杭州引進一家經濟主體,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低改、扶育、推廣新品種等途徑,使每畝茶林產油量由原來的三四斤,提高到目前的三十來斤。
該鄉還將外墻粉飾這一勞動力輸出特色項目與開化縣職教中心委托培訓結合起來,村民自愿,政府買單,向常年在杭州、義烏等地承包工程的四十多個大溪邊外墻粉刷老板輸送務工人員。據悉,從2011年開始,平均每年新增兩千萬左右的匯款,就足以證明這個項目有多好的效益了。
另外,結合農時和留守勞動力的現狀,鄉政府大力推進來料加工項目。經紀人由2011年時的1名,到現在已增加到7名,主打品種也從2個,增加到現在的8個。去年全鄉發放來料加工費達七百多萬元。
據2013年統計,全鄉共四千多農戶中2444戶是低收入戶。經過幾年的項目化運作,到去年全鄉618戶“4600”以下的農戶全部脫貧,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