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育特征 蕎麥根為直根系,根系不發達。莖直立,高60~120厘米,生育期60~90天。植株生長一直持續到成熟期,花蕾的形成在出苗后8~10天即開始,花期為25~40天,因此,成熟期拉得很長,所以蕎麥在開花結實期,對水分和養分需要特別多,若在開花時遇到干旱天氣往往影響灌漿甚至不結實。蕎麥在7℃~8℃即可發芽,在15℃~22℃時出苗整齊,13℃以下,50℃以上生長不良,在長日照或短日照條件下均生長發育結實,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宜,堿性較重的土壤生長較差。
二、選用良種 宜選用生育期70~80天、抗逆性強的蕎麥品種。如:甜蕎1號、甜蕎2號、小紅花苦蕎等,最好使用上季收獲的新種子。
三、種子處理 播前曬種2~3天,然后溫湯浸種暨選種,即用40℃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除去漂浮的秕粒,將沉在下面的飽粒撈出晾干即可。在病蟲害嚴重的地塊,可進行藥劑拌種,為縮短播種至出苗時間,可以在溫湯浸種后悶種1~2天,待種子開始萌動時立即播種。
四、適期播種 俗話說“頭伏蘿卜二伏菜,沒轍三伏種蕎麥”,蕎麥喜溫涼怕霜凍,播種太早太晚,都會影響產量。我省一般以白露前齊苗為宜,也可在空閑地和災后補救種植。
五、精細整地 蕎麥幼苗頂土能力差,根系發育弱,對整地的要求較高,播前要精細整地,做到土壤細碎,無明暗坷垃。結合整地,每畝施優質土雜肥2500公斤、碳銨50公斤、磷肥25公斤、鉀肥25公斤。
六、增施肥料 蕎麥耐瘠薄,但適量施磷鉀肥能顯著提高產量。需肥量以生產50公斤蕎麥,需從土壤中吸收氮1.65公斤、五氧化二磷0.75公斤、氧化鉀2.15公斤,所以蕎麥施肥原則是施足基肥,早追肥,適量補施磷鉀肥。在施用基肥和種肥的基礎上,蕎麥出苗后可結合第一、第二次中耕時施用速效氮肥、過磷酸鈣,在開花初期可用磷鉀肥和微量元素肥料進行根外追肥,在盛花期葉面噴施0.1%~0.2%的磷酸二氫鉀液2~3次以壯籽粒。一般畝施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18公斤、氧化鉀4~6公斤。可將肥料作種肥施入,一般在播種時每畝施磷酸二銨3~5公斤,并加入適量優質有機肥,施用時要注意把化肥與種子分開,以防止燒苗。
七、播種方法 蕎麥忌連作,最好安排在豆類、根莖類和中耕作物之后。主要有撒播、點播、條播三種,以條播為優,穴播和條播每畝用種2.5~3公斤,撒播每畝5公斤左右,按1.5~2米一畦開好畦溝,條播行距24~28厘米,保證畝基本苗在6~8萬,播種后要覆蓋細土,以不見種為度;點播一般每畝點播5000~6000穴,每穴10~15粒種子,播種深度一般為3~4厘米。播后隨即鎮壓,使種土密接,利于出苗。
八、加強田管 一要除漬防旱,播種時應開溝排水,防止漬澇死苗。出苗期遇干旱,要及時溝灌潤墑或在出苗前早晚潑施稀糞水。二要及時中耕除草,播后遇雨要及時破除土壤板結面,并在苗高6~8厘米和開花前中耕除草2次。三要補肥防衰,開花至結實期,葉面噴肥2~3次。四要輔助授粉,蕎麥自然授粉結實率低,開花期應人工輔助授粉,也可放蜂傳粉或于上午8~10時用繩索或細竹竿在植株上層來回輕輕拉拖,進行2~3次(間隔3~5天)。五是防治病蟲鼠害,注意采用低毒農藥。有蚜蟲危害時,用1000倍液氧化樂果噴霧防治。
九、及時收獲 由于蕎麥陸續開花結實,因此成熟不一致,所以蕎麥最適宜的收獲期以霜降前全株有75%~80%的籽粒呈黑褐色或銀灰色時,即應抓緊于早、晚收獲,減少落粒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