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蓀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形態絢麗、清香襲人、風味獨特,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具有滋補強壯、益氣補腦、寧神健體的功效,享有“真菌皇后”、“山珍之王”等美譽。據現代醫學研究報道,竹蓀還具有抗腫瘤、降血壓、降膽固醇的功效,是一種珍貴的食藥兩用菌,是我國的高檔出口商品之一。自2009年引種以來,萬安縣竹蓀種植規模逐年增加,種、加、銷產業鏈漸成,參種菇農也越來越多。但據菇農反映,隨著種植規模增加,野蛞蝓為害漸多,2012年為害尤甚。為控制野蛞蝓為害,減少生產損失,筆者就野蛞蝓為害竹蓀菇的特點、發生規律、發生原因作了深入調查與分析,并提出防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現簡述如下,供菌農參考。
1 野蛞蝓形態特征及為害特點
1.1 形態特征
蛞蝓俗稱“鼻涕蟲”,種類較多,為害竹蓀的野蛞蝓成體柔軟光滑,體表呈暗灰色或暗黑色,長26 mm左右,爬行時可長達40mm以上,觸角2對,暗黑色,眼在后觸角頂端,頭前端有口,口腔內有角質齒舌,體背前端具外套膜,約體長的1/3,內有退化的貝殼,分泌的粘液無色。卵橢圓形,白色透明,可見卵核,近孵化時顏色變深。幼體與成體形狀相同,但初孵化幼體體色較淺,淡褐色,體長2-2.5mm,世代重疊。
1.2 為害特點
野蛞蝓畏光怕熱,以卵、幼體或成體在作物根部濕土下越冬,4-7月份在田間大量活動為害,入夏氣溫升高后活動減弱,秋季氣候涼爽后再次活動為害。在竹蓀菇園中,白天隱蔽在陰暗潮濕的土縫、土塊或雜草下,16時以后開始爬出活動取食為害,以后逐漸增多,至次日清晨3-4時達到高峰,5時以后陸續返回隱蔽處,陰雨天活動為害時間延長,甚至全天活動為害。野蛞蝓多集中取食竹蓀蛋和子實體,直接導致減產。另外,野蛞蝓爬行后留下的粘液附于菌絲表面,使菌絲透氣和透水性減弱,影響菌絲正常生長,其糞便污染誘發雜菌感染,嚴重影響竹蓀的產量和品質。
2 頻發原因
2.1 竹蓀生產環境條件利于野蛞蝓活動與繁殖
竹蓀屬中溫性菌類,具有喜陰怕陽、喜潮怕干忌淹的特性,菌絲生長適溫為22-26℃,出菇前培養料內含水量60%,空氣濕度85%-95%。為獲得高產,萬安竹蓀種植常于驚蟄開始鋪料播種,4月下旬氣溫將達30℃時,加蓋遮陽網遮光降溫,遇旱時通過灌跑馬水或噴霧等方式增大濕度,直至9月底采菇結束。陰涼潮濕又無積水的環境在促進竹蓀菌絲生長和菌蛋形成的同時,也為野蛞蝓的生長與繁殖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為野蛞蝓為害頻發創造了環境條件。
2.2 防治不到位
野蛞蝓活動為害集中在晚上,至清晨5時前已陸續返回藏身處,而竹蓀生產屬勞動密集型,5月初出菇后, 采菇必須在當天上午10時前結束, 10時以后品質開始下降甚至自溶,采后3小時內須進行預烘干,否則顏色變黃,品質下降,因此采菇與烘菇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勞動強度大,又因種植歷史短暫,菌農對蛞蝓為害認識不到位而疏于防治,助推蛞蝓為害的頻繁發生。
2.3 野蛞蝓食性極雜,且耐饑耐藥性強
野蛞蝓食性極雜,可以各種農作物和雜草的幼苗、細嫩葉片和嫩莖為食,且其耐饑能力很強,在食物缺乏干旱高溫條件下能長時間潛伏在藏身處不吃不動。另外,野蛞蝓體表分泌的黏液能阻止農藥進入體內,常規農藥對其防治作用甚差,增加了其防治難度。
2.4 南方較長時間持續陰雨天氣利于野蛞蝓活動與繁殖
2012年1-6月,萬安縣總降水量為1212mm,比歷年同期偏多334mm,偏多4成。其中3-6月萬安縣僅30天晴(多云)而無雨,陰雨天多達92天,野蛞蝓活動取食頻繁,生命力和繁殖力增強,對竹蓀為害發生嚴重。
3 防治措施
竹蓀是一種高檔食用菌,嚴禁在生產過程中違規使用農藥。竹蓀野蛞蝓防控要綜合防治,以防為主,以治為輔。
3.1 農業防治
建議水旱輪作。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徹底清除菇園周圍的雜草和垃圾,并通過排干積水、曬地等措施,降低土壤濕度,破壞野蛞蝓生存與繁殖的環境,可有效減少蟲口基數。
3.2 物理防治
加強種植管理,在竹蓀出菇后,一旦發生為害,一是可利用野蛞蝓在澆水后、雨后、晚間、陰天爬出活動取食的習性,人工捕殺;二是在菇田周圍堆放細嫩萵苣葉、白菜葉等蛞蝓喜食物,清晨揭開連續捕捉數天,或在嫩葉上噴90%敵百蟲原液(先用適量水溶解稀釋)直接誘殺成、幼體。
3.3 藥劑防治
5月初于傍晚在菇園四周撒施生石灰粉,殺死出入菇園的野蛞蝓。當受害較重時在蛞蝓經常出入處和菇園四周噴灑3%生石灰水或100倍氨水,殺成、幼體。或在前潮結束后,667m2用6%四聚乙醛(密達)顆粒劑500g,拌細干土15kg,于傍晚均勻撒在行間誘殺成、幼體,為害發生嚴重時,第1次用藥2周后再追加施藥1次,防治效果達90%以上。